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人民教育家陶行,原名陶文浚。26岁,由于受明代理学家“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知行”。后来,他发明了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又把“做”规定为“在劳力上劳心”。这就很自然地相信“行是之始,

  • 标签: 陶行知 “知行合一” 教育方法 教育家 名字 自然
  • 简介:刘家和先生的序文原为《日文集》而作。他以弟子的视角讲述与林志纯先生交游、从学、合作中的见闻。其中可见林先生治学追求真知、不惮自我否定,又能兼收并蓄,不存偏见。为纪念林志纯先生、弘扬先生的治学精神以自勉、勉人,本刊特将刘先生的序文重刊。

  • 标签: 序文 文集 治学精神 自我否定 兼收并蓄 纪念林
  • 简介:陶行,是一位受人敬仰的人民教育家,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为了发动华侨并广泛联合国际进步人士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战争,1936年9月,他自筹经费辗转香港、比利时、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控诉日本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求得道义、人员和经费上的支持与帮助。1937年7月30日,陶行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

  • 标签: 陶行知 白求恩 抗日民族战争 中国人民 自筹经费 人民教育家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故事中,西汉时蜀中的一对才子佳人——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前179-前118)与才女卓文君的故事格外生动感人。这不仅因为他俩郎才女貌珠联璧合,还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曲折丰富的传奇色彩——既有不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订终身、冲破封建樊笼、对婚姻自由的勇敢追求;又有“相如琴挑,文君夜奔”,一曲《风求凰》、“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浪漫成分;还有相如“家徒四壁”,文君重才轻财,“爱情至上”的纯情特色;更有“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同甘共苦、夫唱妇随的创业佳话。总之,在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

  • 标签: 爱情故事 中国古代文人 郎才女貌 封建社会 司马相如 才子佳人
  • 简介:2017年5月4日,我在孟彦弘先生微博上,看到沙先生于4月23日仙逝的噩耗,当时完全不敢相信,因为2016年12月16日,我还收到沙先生给系友、母院、研究所的元旦祝福,没想半年不到,沙先生就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 标签: 武汉大学 研究所 祝福
  • 简介:佛朗兹-约瑟夫·海顿,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海顿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观、亲切、真诚、爽朗、幽默。他的这种性格甚至于体现在他的遗嘱中。

  • 标签: 海顿遗嘱 交响乐之父 音乐创作
  • 简介:陶行的名气,逾出了他的专业圈。提起陶行,连教育界以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名的教育家,因为他选了一条非常崎岖的路,披荆斩棘,踽踽独行。因此,在同时代知识分子中,陶行"另类"的标记很明显。自然,他的人生价值也恰恰在于此。他为此奋斗,为此赴死。

  • 标签: 陶行知 民主教育 国民党 新华日报 中国民主同盟 政治协商会议
  • 简介:都说宴席是腐败的滋生物,杜甫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反差式的描述,更把宴席直接与贫苦对立了起来。然而,宴席真的是因腐败而生的吗?一个菜系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

  • 标签: 淮扬菜 故事 宴席 腐败 菜系
  • 简介:陶行的思想能够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濬,后来赞成“知行合一”的命题,改名陶知行。以后又认识到实践应在认识之前,“行是之始,是行之成”,又改名陶行。他原来赞成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后来在实践中纠正了他原来的认识,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自己身体力行,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同大家一

  • 标签: 社会即学校 知行 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 教育家杜威 教育即生活
  • 简介:林志纯先生(笔名“日”)是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历史比较研究是日先生学术研究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之一,他不但对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本身有着深入的思考,而且还身体力行,把这种方法充分运用到了整个中外历史研究的实践当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课题。

  • 标签: 林志纯 历史比较研究 《日知文集》
  • 简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仅企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还妄图沦为其侵略亚洲"以战养战"的资源供给地.为此,它大肆搜刮金银,疯狂抢夺物资,破坏中国经济.日军占领东三省后,通过强征掠夺,使其在华经济实力急剧增大,大有超过美、英等国之势.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抗日重任,制定了克敌制胜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军的野蛮进攻,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今天重温中日双方鲜为人的金融争夺战,对继续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金融 金融大战 鲜为人知中
  • 简介:作为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几同样也非常重视对《周易》与易学的取鉴.他将唐代易学家推崇的“变易”、“不易”、“简易”之道应用于相关的史学批评,在其史学发展观、史学叙事理论以及对“史法”、“史义”的辨正里,都可见刘氏对易学理念与思维的融汇贯通.这不仅体现着中国古代史家易、史互通的传统在唐代的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易学的发展状况.

  • 标签: 刘知几 易学 史学
  • 简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早年为宣传变法而创办了“一会三报”,即强学会、《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其时,康有为十分看中报纸的特殊功效,他在上光绪皇帝书中,多次提到“设报达聪”的建议。他以为欲变法,非开通民智不可,而欲开通民智,亦“非有报馆不可”。为此,他倾注极大精力开设报馆,倡言变法。在《万国公报》发行不久,康有为即称“报开两月,舆论渐明”、“识议为之一变”、“渐新法之意”,言辞间不无得意之神色。然而好景不长,康有为京城之举很快便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不满,而这股势力的总后台即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结局不言而喻,“一会三报”尚未形成气候,即遭清廷查封。在京城一片萧瑟的气氛中,

  • 标签: 康有为 《知新报》 《时务报》 澳门 梁启超 孙中山
  • 简介:'山东大汉',以侠义刚直闻名天下。从'盗跖'到赤眉黄巾,从黄巢到梁山好汉,其豪迈神威,是不是透露出了山东人性格的一点特征?史称'齐楚多辩',山东涌现了晏婴、邹忌,鲁仲连、东方朔等众多杰出的辩智之士,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孔子、邹衍、孟子等的学说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孙武、吴起、孙膑、诸葛亮、戚继光等对古代军事理论做出了卓越贡献;氾胜之、贾思勰、王祯堪称古代农学家之翘楚;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学理论的成熟;还有数不胜数的文学家、艺术家,……。山东儿女贡献了多少智慧才华.我们呈献给大家的只是齐鲁英才的几组剪影,但'窥一斑以见全豹',从这里我们是否也可以想见'人杰地灵'的山东风采呢?

  • 标签: 梁山好汉 闻名天下 邹忌 方朔 邹衍 文学理论
  • 简介:<正>1979年,在编撰《丁玲著作年表》和《丁玲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从二十年代到1957年“反右”前夕,丁玲有八十多篇文章从未结集过,于是想将它们编成《丁玲集外文选》以飨读者。不料却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在沈从文先生1934年出版的《记丁玲》和《记丁玲续集》(良友公司版)中,引用了丁玲写给他的八封信的片断。我将这些片断抄录后,兴冲冲地去找丁玲同志,提出可否将这八封信收入《丁玲集外文选》?丁玲同志不仅当即断然拒绝,而且非常认真地对我说:“袁良骏,你要研究我,

  • 标签: 丁玲 沈从文 胡也频 袁良骏 外文 续集
  • 简介:2017年4月23日,我们敬爱的沙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2岁。沙先生遗嘱表示不举行任何悼念活动,所以我是过了“五一”之后才知道这一消息的。沙先生对我也是恩重如山的长辈,按惯例,我是要写一篇追悼文章的。正巧王静转达刘后滨先生的意思,希望我写的文章放到2018年编辑的《唐宋历史评论》中。

  • 标签: 尊老 学术 敬畏 悼念活动 历史评论 文章
  • 简介:晚清时期。广州出现了适应城市社会救济需要而以商人行会为主导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是广州晚清时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先后设立于广

  • 标签: 《九善堂碑》 民间慈善组织 碑刻 水利纠纷案
  • 简介: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于1996年9月18日病逝,噩耗传来,使我悲痛不已。我与他们夫妇相处前后约30年。尽管十年动乱中给他们扣上特务、黑线人物等帽子,可我始终坚持我的直觉:白杨、蒋君超都是好人。初识白杨1963年初夏,我参加了驻上海空军组织的编创反映飞行员家庭生活的多幕话剧活动。剧本初稿出来后,邀请上海的作家和艺术家于伶、黄佐临、白杨、蒋君超、李天济等对剧本提意见。大家在座谈会上及个别交谈中,都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白杨、蒋君超,约我们到家里去

  • 标签: 白杨 飞行员 体验生活 艺术家 部队招待所 始终坚持
  • 简介:《辽史》编纂疏陋,是研究辽史、契丹史的最大难题。而作为与北宋对峙近两个世纪的辽朝和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契丹民族,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文化、制度与社会结构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对辽史、契丹史的研究,无论对中国断代史,还是对民族史的研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作为保存辽代和契丹民族历史资料最多的《辽史》,却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依据。这一状况困扰了自清代以来的史学研究者,人们力图从其他文献中获取相关资料,对《辽史》加以补充,但文献记载非常有限,希望只能寄托于考古发掘和金石资料。所幸近年来,辽代考古成绩斐然,韩古家族成员墓志的发现,使韩氏家族在辽代的活动日渐清晰。本文主要依据已经发表的韩氏家庭成员墓志和《辽史》的相关记载,对韩古家族成员在辽代的行事加以疏理,以修正《辽史》中的讹误,补充其遗漏。

  • 标签: 《辽史》 中国历史发展 契丹民族 校补 文献记载 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