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战国时期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假托"古者圣王"提出一系列崇尚节俭、讲求实用的成器标准,从百工职责、食、衣、兵器、甲胄、战车、舟楫、墓葬、宫室九方面论述了成器法则。这种"利用则止"的造物思想虽是墨子托古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但在陶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如石器、陶器、玉器、铜器、夯土台基的用料、工艺上也多能得到印证。中国国家最终起源于中原地区与这种节用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 标签: 墨子 陶寺考古 节用 利用则止
  • 简介:ThebiggestreligiousbuildinginHotanPrefecture,JiamoMosquehasoutlastedthetideofhistorysinceitsconstructionbeganin1237.Solemninappearance,theelegantmosquehasaningeniousstructure,acourtyardwithshadetrees,andmanytraditionalIslamicarchitecturalfeatures.

  • 标签: 民族学 少数民族 汉族 语言 南疆
  • 简介:鸿庆石窟很早即为学界所关注,因其严重崩塌淤积和各种条件所限,一直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现场清理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集中报告了关于该石窟的规模、布局、形制、年代的新发现和新认识。石窟应凿于宣武景明年间,窟龛结构及形制多样,平面方形,以覆斗顶为主,现存八窟和山崖龛群,原始及现存规模可观,是年代较早的北魏中原地区主流石窟之一。

  • 标签: 鸿庆寺石窟 调查 新收获
  • 简介:本文旨在破解中国历史上两大疑案。其一,何为中国?其二,尧都何在?关于尧都的地点历来众说纷纭,唯有考古侦探与相关文献记载系统对比,方能得出可靠结论。根据陶都城遗址的考古证据及考古指证的证据链,可知现有考古资料多角度指证陶乃"尧都平阳"。陶中期王墓出土圭尺,其地中刻度,从物证的角度说明最初"中国"的含义是地中之都,中土之国。陶是最初的"中国"。"尧舜禹传说时代"不是传说,是真实存在的信史;中国最早的国家社会不是夏朝,而是"帝尧邦国",甚至更早。

  • 标签: 尧都 陶寺 中国
  • 简介: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有序的推进,隆德县清凉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的宗教类文物,它们时代跨度较大,器型特点突出,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和文物价值。随着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对探究隆德县区域历史和宗教文化传播具有较高的价值。笔者试图对清凉出土的文物进行整理和探究,以求教于学界。

  • 标签: 隆德 清凉寺 文物简介
  • 简介:鹤壁五岩石窟为灰岩材质,体量小,但是由于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出现了各种破坏包括结构破坏和表面破坏。为了保护石窟,笔者对石窟的病害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其病害有山体开裂垮塌,树木生长的影响,佛像本体的开裂、缺损、表面溶蚀、污垢和变色等。为了保护石窟,对灰岩石质的防水材料、加固材料进行了筛选。本文通过颜色变化、接触角改变、吸水率和酸腐蚀等对所选的防水剂进行了评价筛选;通过颜色变化、喷砂试验、冲刷实验等检验了加固剂,最终选出了对石窟岩石有保护作用的防水材料和加固材料。

  • 标签: 石窟 防水 加固
  • 简介:本文据汉代出入宫廷的门籍制度,分析史料,推断西汉後期,御史大夫已不在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内,并改称御史府。外迁时间在昭帝朝,起因是元凤元年(前80)九月,御史大夫桑弘羊卷入燕王旦、盖主以及上宫桀父子的谋反。平息此事後,霍光借机将御史大夫迁到宫外,并在宫中与诸卿中大力安插自己的亲信故吏,乃至子弟。这一事件成为霍光独揽大权的关键。御史及御史大夫原先的重要职责是制定律令草案、保管律令与监督律令的执行。随着西汉政权百余年来律令建设的积累,以及统治思想的变化,制定律令的任务逐渐弱化。御史府的外迁是其外朝官化的起点,这进一步使之成为丞相的辅佐,参与日常事务的处理,留在宫中的中丞与侍御史则转为以监察为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述乃是转变後的职掌与设置。

  • 标签: 西汉 门籍 御史大夫寺 位置变迁 职掌 律令
  • 简介:文章以青海省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例,对藏传佛教主和属的传统称谓、主属关系中的几组模式、主属系统形成的内在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教"和"人"的因素是其内在的原因或动力,这种内在因素与包括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格鲁派主属关系在青海境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藏传佛教 格鲁派 主寺 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