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电影作品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且是当代文化生成重构的又一源头和舞台。它与传统文化形态,尤其是最为典型的仪式之间呈现出怎样的状态,是当今影视文化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主流声音认为,强势的影视流行文化将使仪式等传统文化形态的生存空间日渐变小,后者在依附中逐渐失却了独特的价值内核而被流行的力量所消解。本文尝试跳出这种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框架,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审视仪式在电影作品中的呈现重构,尤其是借助影像化的叙事方式如何实现自身的传播转型。

  • 标签: 电影 仪式 后现代 文化传播
  • 简介:作为一名电影史论工作者,我更倾向于从电影作为一种声像艺术文本的微观层面,就其内在的话语机制的重构传承角度,来探讨海派影视对中国影视文化的贡献。一般人们认为,海派电影传统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成熟于40年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海派电影在自身发展史中逐渐形成并沉积下来的,上海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某种特定的叙事机制影像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浸润着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审美价值趋奉。比如,海派电影较多采用商业电影的类型化元素;故事展开的空间环境一般选择都市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使空间环境成为故事的一种基本叙事构成;在冲突的营造上,擅长于以贫/富、都市/乡村、善/恶等二元冲突模式呈现普通市民的生

  • 标签: 海派电影 艺术文本 地域文化 空间环境 表现形式 话语
  • 简介:当米高梅电影公司把根据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鸳梦重温”改编的电影剧本交给茂文·李洛埃担任导演,于1942年底首次推出影片时,受到了大西洋两岸资深评论家们露骨地嘲讽。詹姆斯·阿奇把这部影片推荐给“那些对罗纳德·考尔门的健忘症可

  • 标签: 鸳梦重温 电影公司 好莱坞影片 电影符码 雷尼尔 制片厂制度
  • 简介:早期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是早期中国电影发展流变的内在线索之一。早期电影观众群体的变迁、演进、分化观影空间的变化,以及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映照。因此,从空间、身份欲望的角度对早期电影观众进行重构、历史描述,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维度。

  • 标签: 场景演变 情感投射 类型发展
  • 简介:在数字、互联网和电子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屏幕上随时随地观赏视频节目;人们也更多地习惯于通过各种屏幕获取信息、联系亲友、放松娱乐;原本为不同媒介提供的各具特色的视觉产品的供应者为了利益的最大化,更是开展了对受众的跨媒介“掠夺”;新媒介、“新势力”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公众注意力,并围绕着“电影”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现象和话题。

  • 标签: 电影影像 影像叙事 影像制作 重构 公众注意力 视频节目
  • 简介:严肃电视娱乐电视的均衡发展是构建健康电视生态的关键.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及收视率末位淘汰评价机制导致娱乐节目迅速增长、严肃节目式微,过度娱乐化对受众的长期影响是消极的,严肃电视需要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近两年,在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国内涌现出《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加油,向未来》《我是未来》等一批受到观众好评的严肃电视节目,它们制作精致,尤其在表现形式上有极大提升创新,这对以后严肃电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公共广播电视 严肃电视 娱乐化
  • 简介:国内电视业一年来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特别是今年选秀类的节目受到了广电总局、政府的管制;地面、卫星频道的竞争继续加剧,面临的困境和难处也一天一天凸现出来。这次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未来政府结构中做很大的调整,政府管理要走大的委员会体制。这句话耐人寻味,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可能有新的举动。

  • 标签: 全球化背景 文化体制改革 媒介 中国 政府结构 广电总局
  • 简介:近年来,电视剧对中国现当代史的频繁眷顾和自觉不自觉的“重述”是令人瞩目的审美文化现象。“重述”必然是当代审美意识观照中的“重述”。文章结合三部典型文本,在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对影像重述话语叙事范式的嬗变、审美观念的群体性个体性张力耦合进行分析和阐述。

  • 标签: 重述历史 审美现代性 叙事范式 审美观念 审美反思
  • 简介:本文梳理了从绘画→照相机→摄影机→虚拟摄像机→智能视觉技术建构时空形式的技术发展历史,分析了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数字媒体之中的虚拟摄像机技术系统,认为这样一种新型的视觉技术方法,表征着视觉技术开始进入了一个模仿构建人类智能的新阶段,只有为各类传统的视觉技术系统添加智能化的模块并与用户身体的生理心理信息直接相连,才有可能逐渐构建起具有个体生命特征的空间形式,这样的一种空间形式,将以一种流动的电子信息方式,突破媒介的符号形式,在直接生成意识的层面上,实现人物体、人他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从而颠覆并重构人类的视觉感知方式。

  • 标签: 虚拟摄像机 视觉意象 意象 智能技术
  • 简介:战争生命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话题,不过影片(DerUntergang,又译,2004)却可以引发观者崭新的思考.影片根据德国历史小说家约阿希姆·C.费斯特2002年出版的历史小说和希特勒女秘书容格的回忆录改编而成,以容格的视角讲述了纳粹德国灭亡前夕,即1945年4月20日至5月2日间,发生在纳粹德国元首指挥部地堡里的故事.

  • 标签: 《第三帝国覆灭记》 战争片 德国 影视评论 制作费用
  • 简介:<正>一思考三十多年来为什么科教片徘徊在一个不够开阔的地带,不能更有效地打开局面?不能更好地为社会所理解和重视?不能更充分地发挥应起的作用?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一下,循着我国科教片发展的道路,可以勾画出如下这样一条轨迹,就是答案。当然,尚不够全面。①我国科教片的创作是移植苏联模式。5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专

  • 标签: 科教片 科学普及片 苏联模式 创作 科学内容 大时代
  • 简介: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中国电影在城市表现上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电影着重阐述外来者进入城市所面临的阶层、文化和家庭日常生活等问题的话,那么,这个时期以来的新都市电影则更强调高速运转的城市中现代人面临的孤独失落。尹鸿等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电影已经进入新的都市电影时期。(1)2016年圣诞档期上映的《摆渡人》由王家卫监制、新生代作家张嘉佳执导。

  • 标签: 都市电影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后现代 城市电影 重构 空间
  • 简介:2016年3月,广东广播电视开始推行工作室改革,至7月,已陆续成立了四个工作室。这一改革举措旨在激活组织内部的创新创业活力,推进媒体融合,目前成效已初步显现。本文结合相关管理学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对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工作室改革进行解读,梳理其成效,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广东广播电视台 媒介融合 工作室改革 成效
  • 简介:时至今日,纪录片的意义已不必多言。中国电视腾飞二十年,纪录片的进步,也无庸置疑。回顾过来路: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这大概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雏型。那时,还未识纪录片。

  • 标签: 电影纪录片 十年 专题片 诞生 成长 新闻
  • 简介:科幻电影的类型特性决定了其拥有更广泛的想象、技术、意象和媒介容纳空间,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迎来了迅速发展。以《头号玩家》为代表的科幻电影,不仅在技术形态和艺术形态上寻求跨媒介支援,更通过文本内部的多媒介参与、组合尝试化解科幻电影沉浸感缺失的问题,探讨符号重构的发生,并基于同构原理的故事建构对援引的"媒介"进行广义上的批判。

  • 标签: 媒介融合 科幻电影 沉浸 符号重构 媒介批判
  • 简介:电视剧是媒体艺术。对于古装题材,不论是后宫剧还是前朝剧,批判的视点是必然之意,但是,是道德底线的坚守还是无恶不作,是对人性的观察体悟还是唆使为恶,最核心的追求是人文价值还是张扬权谋,这是后宫剧必须正视的问题。当下后宫剧在斗狠斗恶方面走得很远,这种以批判封建制度为理由的展恶是不值得提倡的。谁作恶可能都有理由,有的犯罪甚至有被同情的一面,但是,任何理由下的害人都是恶,人性的扭曲和恶行不能因制度和环境就可以完全开脱!电视剧作为大众传媒作品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文化属性,要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和提升,在民族历史文化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传达正确的历史观,而不应该为了收视率而失去人文关怀的立场和态度。

  • 标签: 批判立场 文化使命 阴谋宫斗
  • 简介:我很荣幸,被邀请参加费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并应邀在这个纪念会上发言。诗人有言: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费穆先生逝世已经超过55周年了,但他还活着:活在电影史里,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在此聚会纪念费穆先生的百年诞辰,就是最好的证明。

  • 标签:
  • 简介:本文首先探讨《阿凡达》对美洲殖民史,特别是对剧本创作同年爆发的墨西哥萨帕塔解放运动的可能指涉及其电影史的渊源,进而分析其对后殖民生态主义等文化理论资源的借用和对殖民史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是,在各色左派思想外衣下和对西方现代文明去神话的过程中,正如其名字所隐喻的,影片隐含的仍然是一个白人拯救者降临的神话和蒙昧启蒙、落后进步的二元对立思维,这一隐性的解构书写也为其主题留下深深的反讽色彩。

  • 标签: 《阿凡达》 后殖民主义 生态主义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