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宁才执导的《吉》,作为一部以蒙语“母亲”为片名的影片,承袭着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母爱。与同类主题的其他作品不同,《吉》是在蒙族文化/上海文化的近乎二元对立的参照中,来实践这一母题的表达的。

  • 标签: 《额吉》 母爱 上海文化 “母亲” 文艺创作 二元对立
  • 简介:吉,蒙语里是母亲的意思,蒙族人习惯把草原也叫吉。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上海三千名孤儿的安置问题成为了国家的一道难题。据说,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自给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打电话,要内蒙古自治区接受一批孤儿,但乌兰夫却代表大草原一口答应收下全部三千名孤儿。于是,

  • 标签: 《额吉》 内蒙古自治区 观感 电影 生命 自治区主席
  • 简介:在当下都市日趋喧嚣、浮华的消费文化潮一波波掀起之际,心灵被物质所挤压,诗意似乎再难寻觅。然而,这部电影新作《吉》,竞令人十分意外和欣喜地又一度踏入了银幕诗性的意境。作为献给母亲节的一份厚礼,这部新片将我们的目光聚焦于草原。它着力塑造了由娜仁花所饰演的琪琪格玛“吉”慈爱而包容大千的形象,让我们静静地倾听着草原上生命的歌吟,品味着草原的诗意。在蒙古族语言里,吉即母亲之意,蒙族人习惯把草原也叫作吉。

  • 标签: 《额吉》 草原 生命 消费文化 母亲节 蒙古族
  • 简介:理论上说,电影所有的理论都应该面对声音问题。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局面从未有所出现。相反,数量众多的理论研究者们竟然轻率地从运动画面凸显的特征断言电影的性质。如果这仅是一时的疏忽,错误很快就会得到纠正。而实际上,那些忽视声音的理论研究者们通常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提出他们认为强有力的理由,来确立以视觉作为基础的电影理论。的确,许多这方面的辩论是老生常谈,并非对电影的根本问题进行探讨。在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中,我提议重新开启这一讨论,来检视这一引领电影理论多年的假说。

  • 标签: 历史性 本体论 唯名论 再生产 指代性
  • 简介:ROOMANDAHALF导演:安德烈·卡扎诺夫斯基(AndreyKhrzhanovsky)编剧:安德烈·卡扎诺夫斯基(AndreyKhrzhanovsky)、尤里·阿拉波夫(YuriArabov)主演:AlisaFreindlich、SergeiYurskiy、GrigoriyDityatkovskiy国别:俄罗斯首映:2009年1月23日(鹿特丹电影节)故事:这部作品以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籍苏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1940-1996,得诺贝尔奖时年仅47岁)1986年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一篇同名的追忆亡父亡母的散文为名,其叙事基本遵循了那篇娓娓道来的小品文的行文逻辑,以"布罗茨基"的画外音为引导,追述布罗茨基离乡流亡之前在故乡圣彼得堡(曾一度名为"列宁格勒")寓所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细枝末节

  • 标签:
  • 简介:作为CBS的一部王牌喜剧,《好汉两个》顾名思义,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两个男人,加一个小男人)。《好汉两个》的第9季在9月17日与美国观众如约相见,也许很多《好汉两个》的剧迷都无法接受剧中"查理.哈波的葬礼",但更多的人更想看看没有查理.辛的这部热剧将走向

  • 标签: 大爆炸 男人 困境 美国观 收视率 情景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