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当米高梅电影公司把根据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鸳梦重温”改编的电影剧本交给茂文·李洛埃担任导演,于1942年底首次推出影片时,受到了大西洋两岸资深评论家们露骨地嘲讽。詹姆斯·阿奇把这部影片推荐给“那些对罗纳德·考尔门的健忘症可

  • 标签: 鸳梦重温 电影公司 好莱坞影片 电影符码 雷尼尔 制片厂制度
  • 简介:作为一名电影史论工作者,我更倾向于从电影作为一种声像艺术文本的微观层面,就其内在的话语机制的重构与传承角度,来探讨海派影视对中国影视文化的贡献。一般人们认为,海派电影传统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成熟于40年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海派电影在自身发展史中逐渐形成并沉积下来的,与上海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某种特定的叙事机制与影像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浸润着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审美价值趋奉。比如,海派电影较多采用商业电影的类型化元素;故事展开的空间环境一般选择都市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使空间环境成为故事的一种基本叙事构成;在冲突的营造上,擅长于以贫/富、都市/乡村、善/恶等二元冲突模式呈现普通市民的生

  • 标签: 海派电影 艺术文本 地域文化 空间环境 表现形式 话语
  • 简介:1968年:电影分级制的缘起与雏形,1966年,与海斯同样声名狼藉的“美国电影协会”(MPAA)第二任总裁、前美国商业部长埃里克·约翰逊(EricJohnson)下台后,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特别助理的杰克·瓦伦蒂(JackValenti)成为该协会的第三任总裁任职至今。上任伊始,瓦伦蒂即积极为至今仍被业界首肯的电影分级制度的颁行四处游说。

  • 标签: 美国 电影分级制度 电影协会 电影业
  • 简介:当电影由纯粹的好奇性观赏影像转化为遍及世界的大众消费产品后,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电影可能对社会、人群产生负面影响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尽管不同文化、国度或群体在历史不同时期对何者构成"负面"因素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在电影制作、放映领域引入审查或分级制度的目的却具有一致性,即在电影人和社会责任二者之间取得某种暂时的平衡.一方面,如果电影具有艺术属性的话,那么抹杀或剥夺创新和表达的自由也就意味着电影艺术的死亡.另一方面,由于电影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是大众消费的娱乐工具,因此其创新和表达自由就不得不顾及大众和社会的理解与承受力.历史地看待这一矛盾,创新精神和表达自由始终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换言之,平衡或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自视为代表社会大众利益的审查或分级制度能否成为电影艺术发展的助力而非羁绊.

  • 标签: 电影分级制度 审查 美国 读解 分类 消费产品
  • 简介:本文探讨的是1987至1992年这段特定时期内,韩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与政治立法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电影审查制度,不仅意在防止本国电影人制作出当局认为有所冒犯或不利于政府施政的影片,而且在使强硬的右翼政权合法化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1987-1992年 韩国 电影审查制度 政治合法性 政府管理 电影机制
  • 简介: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尤其是中国电影业的政府部门颁发[1519]号文件后,中国电影业的经营格局显现重新“洗牌”的态势。神州大地的院线公司如雨后春笋,转眼间,35条院线已挂牌运作。国内实力雄厚、资金充裕的大企业集团,如王军统帅的中信集团、贺平旗下的保利集团、覃辉控制的星美传媒纷纷涉足电影业。风生水起,香港的财

  • 标签: 电影企业 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制度 MBO 管理层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