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在《京剧票界》报上读到《“京剧进校园”南昌遇冷》一文,我颇有感触。南昌的冷遇是我们普及京剧教育的过程中遭遇到的一次失败,问题在于如何在逆境中将普及京剧的工作坚持下去,如何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进取。

  • 标签: 京剧教育 总结经验 南昌
  • 简介:从道理上说,京剧表演中束缚与宽松是相伴存在的。关键是看你怎么认识、如何驾驭,说到底是看你功力的高低。戏班通俗地将这种本领叫做:火候!真是太恰当、形象,而且高妙了。

  • 标签: 余叔岩 宋江 京剧表演
  • 简介:十月二十二月下午,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的作者柯同志在我院作了有关《寻》剧的报告。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及独到的艺术见解,给听众以深刻印象。她谈到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时说,创作首先是真实,要把握住生活的褡流:其次是亲切感;再次是深刻,作品要达到一种有力度的美;最后是新.使作品既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 标签: 创作经验 同志 柯岩 艺术见解 生活阅历 《寻》
  • 简介: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丑从本质上说,是站在美的对立面而发生的。丑是美的反面。但是艺术表现丑,就不是这么回事。只要表现得好,丑得生动,丑到极致,丑就是完美的,甚至这种美别具一格,易于贴近,不是其他的美可同日而语的。于庆成的泥人作品外在表现形式虽然是丑的,但却因为传达出的真、善、美而压倒了外形的丑。外形的丑是他艺术上有意而为之的夸张的方式。正是这种超出常态的极度夸张,造就了他鲜明的艺术特色。他讲究的不是人体的正常的比例,而是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那种“特写”,就是在这一“特写”上,他驰骋想象,不仅改变人物的形象,甚至表现超出人物生理局限的那一种“不可能”,将人物改写成比例严重失调的状态,即丑的状态。但由于这种丑,凸显了艺术的真实性与创造性,主题的鲜明性,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丑得有情、丑得可亲、丑得动人,不因丑而生厌,甚至完全忘掉丑的外形,沉浸在美的遐想之中。这是于庆成泥人作品的最大特色。

  • 标签: 于庆成 夸张 作品 变形 解读 艺术表现
  • 简介:路遥是杰出的,孟冰也非同小可,两人同时面对“平凡的世界”,一个人用了上百万言,为平凡世界里的人生唱了一曲无尽的赞歌;一个人只用了三万多字,演绎出这个平凡世界的精魂。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平凡生活 人生 话剧 个人
  • 简介:一个寒冬料峭的夜晚,一个不大却蜚声文艺圈的剧场里,趋之若鹜前来的话剧爱好者、表演者,创作者汇集于此,所有人都在猜想,都在期待,都在关注,活跃于圈中的青年导演聂本杰打造出“背包戏剧”新理念后,首推的第一部作品《关于琳琳周的一切》将以何种姿态呈现。

  • 标签: 表演者 极简主义 戏剧 梦想 瑰丽 世界
  • 简介:几乎贯穿了整个9月,俄罗斯民族的母亲河上一直回荡着中国人“如歌的行板”——由青岛交响乐团参与的“伏尔加河艺术之旅”,让众多俄罗斯人民零距离接触到了多彩的中国文化。9月25日晚.亦即八月十五月儿圊的时刻。最后一场演出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大楼里精彩上演。俄副外长扎夫卡耶夫盛赞“俄中两国人文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历时二十余天的此次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双方对彼此历史、文化的了解”。演出结束后。俄文化与电影署副署长格鲁瓦特代表俄联邦政府向青岛交响乐团等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2007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的参加者。为俄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

  • 标签: 交响乐团 伏尔加河 青岛 俄罗斯民族 歌行 重奏
  • 简介: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上,发射耀目光芒的巨型"望远镜"、《筑梦》中惊险绝美的高空威亚表演,以及与现场表演天衣无缝融合的虚拟影像画面等,令全球亿万观众赞叹。在这美轮美奂的演出背后,无远弗届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的创意表达,以及巧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准确表达主题,都蕴涵了演艺设计及技术人员的深厚艺术积淀和对技术的掌控力。

  • 标签: 陈岩 舞美设计 无远弗届 虚拟影像 现场表演 无缝融合
  • 简介:我爱听杨宝森,可从来没看过杨。五十年代中杨来武汉演出时,我才刚刚上小学。以此"资历"来谈杨,恐贻笑大方。是故,我只能从"听"的角度来谈谈对杨的感受、理解和认识。如此,也许难免偏"听"偏"信",甚或以"偏"概"全",果然,就权作不足为凭的一己之私,以为谈助吧。谈杨宝森,话题不少,我首先想到的是杨宝森演唱风格的历史定位,今天就尝试说说这个话题。比较其他行当,在京剧演唱艺术中,老生行的风格是最为丰富的。这些不同风格,初听时,色

  • 标签: 历史定位 演唱风格 周信芳 崇高风格 整体性 京剧
  • 简介:作为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日本新生代导演,井俊二自1995年创作了第一部故事长片《情书》之后,便开始了他的“青春电影”创作。其大部分作品将故事场景选定在校园,展现青春的美好与残酷。在他的三部“纯爱电影”(《情书》《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中,具有共同点的少男少女的形象设计,实则体现了导演内心的“少女情结”,这一情结既与个人成长经历有关,实则也是日本传统文化和新兴的“少女文化”的一种体现。

  • 标签: 岩井俊二 纯爱电影 少女情结 《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