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萨尔茨堡音乐节无疑是20世纪最具权威性的音乐盛会。吉列尔斯曾先后六次赴萨尔茨堡演出,其中三次(1972年,1975年,1976年)是举办个人演奏会。专以出版萨尔茨堡音乐节专辑为己任的ORFEO公司于去年推出了吉列尔斯1972年独奏音乐会的实况录音CD,对于乐迷们来说,无论从历名见证、音乐。

  • 标签: 音乐节 独奏音乐会 演出 演奏 萨尔茨堡 专辑
  • 简介:欧阳修中期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论方面,其核心审美观念是"淡和"。"淡和"不但在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个性特色的集中体现。这种"淡和"音乐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产物,在传统诸子百家的思想流变中,道家与儒家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道家的美学观点"淡"与儒家审美观点的"和"也在传统思想的长河中得到融合,其融合的起始在目前学者的观点中多把周敦颐当成"淡和"的首创者。本人通过对欧阳修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发现,其中期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淡和"方面,而且,欧阳修在26岁时就明确提出了"淡和"的观念,其时周敦颐在刚满16岁,因此,"淡和"之美的始作俑者应该欧阳修。"淡和"不但是一个音乐审美的概念,而且是一种哲学观,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世界观,一种自然观。由于"淡和"的内涵丰富,因此,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涉及到"淡和"的本质研究,正是历代学者对"淡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因此,"淡和"的内涵意蕴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

  • 标签: 欧阳修 音乐美学 淡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桃花扇》问世后,在清代曾被改编为十六回的同名章回小说~②,清代文人王萦绪(1713—1784)也对《桃花扇》进行过改编~③。晚清以来,《桃花扇》又多次被改编为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并演出于舞台,还曾多次被改编为长篇小说。其中,改编《桃花扇》用力最勤、影响最大者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欧阳予倩先生(1889—1962)。他曾先后将《桃花扇》改编为京剧、桂剧和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使《桃花扇》在现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促进了《桃花扇》的传播,扩大了《桃花扇》的影响。~①他对于《桃花扇》的改编活动和成果本身也一度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界的强

  • 标签: 《桃花扇》 欧阳予倩 戏剧教育家 创作思想 李香君 侯方域
  • 简介:"花开痕,教育痕",有专家说这是最美的教育。在育儿中,我也深深受益于"痕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留痕迹,以一种自然和谐的方式实施教育。如果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这就是"教育痕"的基本含义。

  • 标签: 无痕教育 教育意图 自然和谐 教育现象 教育效果 教育者
  • 简介:制作新专辑《笑》的初衷是什么昵?李琦:这张专辑跟我前两张专辑有蛮大差别的,之前两张是因为刚比完赛,人也比较青涩。虽然我长得不年轻,但是经验尚浅。

  • 标签: 李琦 《笑》 专辑
  • 简介:我接触古筝是因为表姐。表姐学习古筝.我常去她家玩,久而久之,我也喜欢上了古筝,觉得这种乐器很美妙。我对爸爸说我也要学古筝,佩是他没有同意,爸爸担心我半途而废,像学习画嚼一样。那年是2004年,我7岁。当我再次跟爸爸说“我要学古筝”并保证不会半途而废时,爸爸看着我,同意了。那是2006年,我9岁。

  • 标签: 古筝 学习 乐器
  • 简介:门德尔松1809年生于汉堡,1847年逝世于莱比锡。他出身富裕家庭,自幼受到极好的普通教育和音乐教育,年仅9岁就以钢琴家的身份公开演奏,12岁成为作曲家。门德尔松年轻时,常喜欢在国外旅行。他父亲非常支持他用旅行来扩展见闻、增进修养,因此不惜为之支付大量旅费。门德尔松每到一处都写信给家里,而且每信必附有乐谱,即把他在各

  • 标签: 门德尔松 无词歌 公开演奏 国外旅行 钢琴曲 音乐教育
  • 简介:湖南日报7月27日讯(记者龙文泱通讯员鲁慧)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今晚,大型组歌《秋收起义》交响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首演。省领导和老同志友友志、欧阳斌、谭仲池等观看演出。

  • 标签: 交响音乐会 秋收起义 演出 观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 李友
  • 简介:在中国戏曲史上,存在着一种“无一剧来历”的现象:众多的戏曲作品在题材、情节、形象等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因袭和雷同。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本质,并不在于对某几类特定的传统故事和题材有着特别的喜好,而是通过这种因袭,表现了一种对于传统社会世俗伦理之情的强化和渲染。同时,为了消解、淡化这种雷同给戏曲艺术所必然带来的沉闷和陈腐,古典戏曲在形式和技巧上又不断地尚新求异。最终,主题、内容的陈腐与形式、技巧的求新,在传统戏曲艺术中取得了一种奇妙的文化平衡,“无一剧来历”,也就随着这种平衡逐渐形成,构成了古典戏曲艺术中的一道奇异风景。

  • 标签: “无一剧无来历”世俗伦理 形式技巧 文化平衡
  • 简介:在二十世纪,对于嵇康《声哀乐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以后,参与研究的学者表现出了对其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卓越的见识,在研究中,研究者们以敏锐的视角明确和处理了《声哀乐论》中以“声哀乐”为核心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命题,使《声哀乐论》的研究在这些核心的概念、范畴和命题上予以充分展开,通过对《声哀乐论》中所体现的哲学、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让我们明确了嵇康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上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声无哀乐” “和律” 形式主义音乐观 “导情”
  • 简介:周景王所铸的“射”,应是一套编钟的名称或代称,而“大林”应是指件数较多的大型编钟。单穆公和伶州鸠均认为,编钟的主要功能乃加强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因此用不着铸造那么多的编钟。大型编钟发音低沉,余音较长,以致音响互扰,耳所不及。铸大钟与铸大钱,都不利于积聚民财,反而会绝民资而鲜其继,造成民离财匮,世政不和。这就是他们反对铸钟的主要理由。

  • 标签: 周景王 无射 大林 单穆公 伶州鸠
  • 简介:<正>生活是一连串的探险,充满永无休止的可能性,对于天生无拘束的射手座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那些射手座们的超级才能吧!

  • 标签: 射手座 DE 天都 金莎 王铮 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