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5 个结果
  • 简介:本论文试图通过中国思想与绘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存最早、流传有绪的宋刊《梅花喜谱》为案例探索宋人格物思想对花鸟画的影响,通过对作者宋伯仁在画梅花过程中格致思想的还原,揭示理学家通过常识外推认识世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揭示中国绘画从花鸟、人物到山水用格物来写生并指导绘画实践的过程。

  • 标签: 格致 花鸟画 梅花喜神谱 格物谱
  • 简介:最早的中国绘画是不是就提出了不取形似?我想在千余年的中国画的进展流变中,我们的古代先辈最早一定还是把形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的,不取形似应该是后来人提出的。我想一开始他们还是会相当重视形的描写,只不过这个"形"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形"是有差别的。中国古代绘画,西方绘画的展开从一开始就是分歧的,中国的绘画方式最早就是以线条来描写事物,以线状物。比如说它勾勒肖像,例如阎立本

  • 标签: 中国古代绘画 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 尚扬 历代帝王图 女史箴图
  • 简介:孙岳颁的这幅行书“小花春初至……”作品写得完气足,通篇看上去堂堂正正,四平八稳又不失灵动。可以看出作者是帖学人手,临习“二王”一

  • 标签: 气贯 清爽气 疏朗清爽
  • 简介:本艺术是指建筑在泛神论及神灵崇拜基础上的艺术,但本文通过对本浅层次的挖掘引申,将””的含义从“神灵”扩展至“精神”,并将本艺术人本艺术进行阐述与对应比较,揭示各自不同的精神内核,以及反思它们对现当代艺术创作的联系与意义。

  • 标签: 神本 人本 崇拜 古典
  • 简介:<正>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他是一位高龄书法家,享年88岁,曾是七朝元老。唐穆宗向柳公权询问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 标签: 神策军碑 太子少师 唐穆宗 颜筋柳骨 书风 结体
  • 简介:竞临作品请寄本刊编辑部,在信封上注明“少年竞临”字样,本刊将从来,稿中择优刊登,并赠作者当期杂志一份。15柳公权《策军碑》局部

  • 标签: 公权神策军 柳公权 碑局部
  • 简介:本文以时代变迁为线索,对教堂艺术进行宏观的归纳分析,从中提炼出教堂设计共同的设计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尝试解读隐藏在教堂艺术设计中的宗教思想。

  • 标签: 基督教 教堂 艺术设计
  • 简介:偃仰俯首,匍匐盘跪,挥洒着笔墨轻彩,笔底树影依稀--在这十几平米的斗室,一张桌,一堵画墙,画墙上残留着第一幅画的痕迹--由《清平乐》至《新晴》,就仿佛一首还未唱完的信天游,意未尽,曲未完。从独幅扩至三联屏,画中火鸡由两只增至七只,各种昆虫腾挪跳跃其中,三两杆棕竹静默挺立画中,亦实亦虚,高明度的灰绿背景犹如水洗般的清辉……

  • 标签: 作品创意 《清平乐》 信天游 笔墨
  • 简介:集安高句丽墓壁画中的画艺术郑基焕舞踊墓吹角图四世纪吉林省集安高句丽墓壁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从2000年前的高句丽时代,除有鸭绿江、浑江水路交通外,还有南道、北道与外界交通,传递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交流相互融合的感情。高句丽民族继承...

  • 标签: 高句丽民族 墓室壁画 汉民族 画像石刻 《三国史记》 好太王碑
  • 简介:唐宋以来,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历代的山水画家也以他们的作品不断地更新着山水画的语言和面貌,彰显了在不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家以视觉的方式所表达出的自然观与人生观.从这一角度来说,山水画不仅以物质的方式记录了自然物象,同时也凝聚了种种复杂情感观念.清代著名画家石涛曾经以“山水与予遇而迹化”一句话高度概括了高水平山水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身心与自然山川合二为一、情景交融的理想状态.

  • 标签: 山水画家 山川 中国绘画史 社会环境 自然物象 合二为一
  • 简介:宋伟光(以下简称“宋”):您的雕塑艺术历程有半个世纪了吧?卢思立(以下简称“卢”):是的,53年了。宋:在这半个多世纪中,您的作品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有意标新立异,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在里面。从具像到写意,从写意到抽象,里面有观念的变化,现在就请您从艺开始,谈一下您的艺术历程以及创作情况。

  • 标签: 访谈录 雕刻 艺术历程 标新立异 创作情况 简称
  • 简介:打开新近出版的《寇学臣书法作品集》(知识经济出版社),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疏朗圆劲、温厚典雅的书卷气。它让我沉浸于一个美的书法艺术世界:这里有草书的奔放、行书的流畅,隶书的凝重,魏楷的严谨;这里有王羲之的道劲秀逸,王献之的驰情超逸,米芾的雄毅飞扬,《礼器》的古雅清劲,《张黑女》的圆折静密……然而,这分明是活脱脱的寇学臣:他在广泛临习古人碑帖的基础上不断顿悟渐悟,将其融进自己的精神个性,建构起自己的艺术世界。

  • 标签: 书法创作 精神个性 艺术世界 知识经济 出版社 书卷气
  • 简介:关于画家:贝尔纳·卡特林(1919-2004)出生于法国巴黎,1945-1948年为法国国家装潢艺术学院学生,并在名画家马蒂斯的工作室学习。他的一生举办过很多大型展览,包括1997年在巴伦西亚博物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除了在法国本土举行个人画展,他亦曾在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及美术馆举行了超过50个画展。2002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大型回顾展.展出了他接近五十年的作品。

  • 标签: 贝尔 卡特 上海美术馆 色彩 艺术学院 博物馆
  • 简介:谈到张怀瓘的“、妙、能”品评方法,人们谈的更多的是它对后来画论中品评体例的影响,而其自身体系的特征及其他本身的体系渊源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过,本文即着重于这方面的努力。本人认为古代传统文化中分品立说的传统是张怀瑾的品评体系形成的大文化背景;“”、“妙”、“能”在张怀瑾以此立品品评之前运用于文艺评论中就已经有了高低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是张怀瑾品评体系的直接理论基础;认为书法非“小道”而是能达道的思想观念是张怀瓘在《书断》中将能契合自然,妙造天地的书家列以神品——最高品的内在缘由。

  • 标签: 张怀瓘 品评
  • 简介:沈宗骞"传神论"主要突出"形"、"貌"、""三个概念,尤其是"貌",有两重含义,一为"相貌"之义,与"形"、""共同构成画面表现内容;一为"描绘"之义,成为"传神"的重要表现手段,沈氏对比颇多见解.

  • 标签: 沈宗骞 “传神论”
  • 简介:林容生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专职画家。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 标签: 林容生 山水画艺术 神与物游 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家协会 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