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富有睿智、才情和生命激情的艺术家。在中国的艺术家中,还没有看到能把自己对艺术的生命感悟、审美倾向、创作作品的心路用图像与文字的形式如此清晰地表达出来,并赋予绘画、文学表达以学术的品格和艺术家的责任。数十年历经坎坷,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探索中,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通过不断写生,孜孜于对形式美感的提炼与升华,创作出大量富有形式语言的具有浓厚生活体验的绘画作品。从写实到意象,到抽象,同时又有较强的具象元素和形式美感,绘画面貌独具个性,到达"创造—真美"艺术境界。并且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中,阐述其卓有艺术品格的

  • 标签: 吴冠中 绘画艺术 写生 形式美感 绘画作品 中国画
  • 简介:艺术自由与法律自由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艺术主体只有充分行使艺术自由的权利,才能对文化建设和文明传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法律保障和维护艺术自由的实现,为其意志去除外化制约,为其权利确定基本范围,为其平等建立保护机制。但艺术自由是有一定的法律限度的,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方面,都要受到法律规范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帮助艺术自由在法律构架内充分地实现。

  • 标签: 自由 艺术自由 法律保障 法律限度
  • 简介:水墨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否为世界接纳和认可?能否走向世界和国际化?是近年来人们谈论的话题。由于水墨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性.作品中包含着深奥的东方哲学观.

  • 标签: 水墨艺术 美国 移植 中华民族 艺术形式 国际化
  • 简介:提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是周韶华先生在画学认知方面的建树,其论说曾风行画坛几十年。由于笔者曾经历"文革"浩劫,虽为年少时,却因耳濡目染,不免有"文革思维"的痕迹,故看问题有失片面。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时代转换,风气变迁,认知能力逐渐成长,又觉得其"隔代遗传"不能成立。当下,本人有感于批评界不良风气,故一表以管窥豹之孔见。20世纪80年代,周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

  • 标签: 隔代遗传 以管窥豹 时代转换 周韶华 认知方面 画学
  • 简介:美术作品创作完成以后,将其向社会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将美术作品向出版社、报刊社投稿。本文对美术作品投稿的法律问题做了初步研究,探讨了美术作品著作权人对作品发表权的行使。投稿行为的法律属性,对实践中存在的报刊作品重复刊登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 标签: 美术作品 著作权 投稿
  • 简介: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艺术鲁虹《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文根据其《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书稿改写而成。文章试图客观描写中国当代艺术在1989年新潮美术退潮后,于上世纪90年代同时面临来自内外双重困境下发展出的面貌。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90年代 客观描写 艺术史
  • 简介:“转折”在书法艺术中随处可见。然而,对于书法之用笔,人们多强调“起、行、收”(即起笔、行笔、收笔),“转折”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永字八法”中亦无“转折”一法)。当然,我们可以把“转折”纳入“行笔”范畴,视之为行笔的一种变式,但这又不足以凸显“转折”本身在书法用笔中的地位及价值。写文章,作

  • 标签:
  • 简介:上学期间,我曾沿黄河一线考察。从敦煌到龙门,在石窟雕塑与壁画上,我看到了无数的线。翻开人类艺术史,时时可见线的轨迹。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时代即已经开始,而对线的审美感受的充分发展则要等到新石器时代制陶时期。色与线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比较起来,色彩似乎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因为人对色彩的感受基础是动物性的自然反应,而线条的领会则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所以,作为造型手段,线是比色更进一步也更纯粹的语言。

  • 标签: 线条 审美感受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造型艺术 审美形式
  • 简介:精神文化产品的三种存在方式关连珠撰文认为,精神文化产品有三种存在方式:①作者赋予的存在状态,可称为“自在状态”的存在,即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书店、图书馆等);②在接受主体理解中存在,即通过接受主体的理解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③从人的理解中存转化为主体实践观念的构成因素,并在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中成为物化的存在。在理解中存在,是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存在方式。“自在”存在只有转化为理解中存在,才能使精神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得到实现的可能性。当前存在着一种无视接受主体的反映而自我封闭地看待精神文化产品的倾向。有人认为只要书能出版,就是实现了价值;只要发行量大,就是价值大。这都是仅仅看到文化产品自在存在的形态,而忘记了它只有转化为理解中存在,才后展现它的意义、价值。

  • 标签: 精神文化产品 中国画 接受主体 存在方式 茅盾研究 对象化活动
  • 简介:设计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人的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表征。实用品并不仅仅落实在具体的功能上,还融入了审美的内涵,这就意味着使用该物品的人的生活质量会有所提升。在人与物的关系的改观上,设计打开的无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美学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的质量直接维系着使用者的内心生活感受.是通向幸福感抑或相反,全在设计实际所产生的具体效应之中。

  • 标签: 设计 人与物 功能与审美 创意
  • 简介:艺术永远属于人民邵大箴在《艺术属于人民——新中国美术永远的宗旨》中谈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对艺术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仍然要积极支持和大力扶持易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艺术品类和形式,在这项工作中要注意提高“俗”艺术的格调,防止和抑制可能出现的低级趣味;

  • 标签: 艺术品 中国美术 人民 管理者 “俗” 大众
  • 简介:一切工技,都讲求得法、工谨、熟练,并以此为美。唯独书法,却有“不工之工”、“无法之法”、“熟而后生”的讲求,这是为什么?它的目的要求、意义价值在哪儿?本文试图从美学原理上作些探索。

  • 标签: 美学原理
  • 简介: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炸若能长住世,子鸞未必可驚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诗词简析:所谓书,是就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两个字帖《襄蚱帖》和《子鸾帖》进行比较好的艺术作品笔力苍劲,精气十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赝品只有外在的形似,毫无骨力可言,就像野花野草,只能有几日的风光而已。

  • 标签: 艺术作品 王羲之 野草 书法 笔力 字帖
  • 简介:砂金、张立平、赵九杰、朝克巴图他们的油画展,云浩以“游牧与漂流”名之,意在描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艺术状态”。所谓“艺术状态”,核心便是写意油画的创作状态。砂金淳朴,张立平率意,赵九杰舒朗,朝克巴图狂放,他们都是出色的具有个人艺术才情的学院油画家,也都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共同呈现的最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油画的写意问题。写意者,一谓写其大意,“删繁就简”是也;二谓写其笔意,“笔晕墨章”是也;三谓写其意象,

  • 标签: 写意 艺术状态 油画展 创作状态 艺术才情 删繁就简
  • 简介:手工:生态生产力吕品田在《文明建设的生态之力——手工的意义及寄望于设计实践的意义开发》中认为,针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摒弃科技万能,摆脱以工业技术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技术循环”魔团,重视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手工,是当代发展实践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决意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的今天,我们需要珍视手工这种体现人类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并以前瞻眼光和切实措施将手工推人当代现实,使之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生产力。然而,手工作为生态之力的践行与发挥,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积极的方式去加以促进和推动。而对于手r[意义的开发,也是这个时代寄望于现代设计实践的一种使命担当。(摘自《装饰》2013年02期)

  • 标签: 生态生产力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设计实践 工业技术 利益诉求
  • 简介:我个人的艺术历程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从1978年开始我们面对西方文化的进入,一路学过来。那个时候,图书馆开放了,可以看到很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大家开始讨论现代艺术。随着时间一点点往前走,就是跟着西方美术史往前走。

  • 标签: 改革开放30年 抽象 图书馆开放 西方美术史 成长过程 艺术历程
  • 简介:“自然”见于《老子》凡五(十七、二十三,二十五、五十、六十四诸章),而以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为最高,盖“人”、“地”、“天”、“道”皆为趋至极境之进阶。老氏形上为学,而庄周多有文学化的表述,其与“自然”相同之比况有“朴”(未遭斧斤之原木),“素”(未染之帛)、“木鸡”、“天籁”、婴儿。

  • 标签: “道法自然” “自然” 《老子》 “地” “天” “道”
  • 简介:何谓写生?以景,事物为对照对象.译释体会所绘,乃为写生。“写”为记也(动词),“生”为汉文连缀副词。

  • 标签: 写生 “写”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