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巴尼特·纽曼(BarnettNewman,1905—1970)是抽象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生于美国纽约。他早年在康奈尔大学(1922—1926)、纽约市立大学(1927)学习艺术,也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进修过。曾于1939—1944年停止作画,深研绘画理论;1944年重拾画笔。1947年参加了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举行的抽象表现

  • 标签: 巴尼特·纽曼 抽象表现主义 美国 画家 艺术风格 艺术审美
  • 简介:草间弥生被《时代周刊》列为2016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2014年,《艺术新闻》称她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她在马德里雷纳索菲雅王后艺术中心、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纽约惠特尼博物馆的巡回个展,吸引了大量媒体的追捧和报道,在拉丁美洲、亚洲和北欧的巡展也是如此。目前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展览“草间弥生:我永恒的灵魂”是迄今为止,艺术家规模最大的一次个展,其中包括132件“我永恒的灵魂“系列精选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是第一次在日本展出。

  • 标签: 草间弥生 前卫艺术家 大圆点
  • 简介:玻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材料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青睐,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它的多样性及偶然性为其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不同的时态和空间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玻璃艺术如同其它许多艺术创作一样.经历了从追求功能化到技艺化进而到艺术创作的漫长历程。本文遵循工艺发展史的时间脉络.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玻璃艺术创作进行剖析和总结。玻璃创作史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超越技艺的历史。在经历了一系列从材料到功能.从技艺到艺术的变迁,玻璃艺术走向了多元化和多样化时期.在当代艺术已经日渐成为主流艺术的今天.当代玻璃艺术家们已经摆脱了材料的束缚和对技巧的迷恋.玻璃已经成为艺术家自由表达情感和观念的全新艺术载体。

  • 标签: 玻璃艺术 发展进程 技艺 超越 观念
  • 简介:本次展览是对布尔乔亚作品的多重解读,展览以“切不断的线”这一贯穿其全部创作生涯、极具象征意义的主旨元素来连接始终.在她早期的绘画作品中,“线”通常象征着头发与扭曲的时间.她的悬挂式雕塑有着这样永恒的矛盾与疑惑:牢固却脆弱,被固定着却可以改变.它们悬挂着,从一个单独的点开始,并且只依靠一根线支撑.

  • 标签: 丝线 绘画作品 象征意义 创作生涯 “线” 展览
  • 简介:今年1月22日,著名红学家、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在京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我一时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脑子里满满的都是冯老的音容笑貌。几天过去,静下心时,理智告诉我,冯老真的是走了。

  • 标签: 冯其庸 温度 文史学家 红学家
  • 简介:香港普艺拍卖有限公司第107次拍卖会于2006年3月25日在港举行,共有书画201件、艺术品244件。“省港澳书画”主题拍卖会自2002年4月13日开办,至今已成功举行了十五期,加深了各界人士对本土艺术的认识和重视,使普艺跨越了商业销售和文化艺术两大疆域。部分书画精品已于上星期分别在广州及深圳预展,受到内地爱好者一致好评。

  • 标签: 书画精品 拍卖会 主题 港澳 有限公司 文化艺术
  • 简介: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对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中国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客体,人是后来者。自然是人的老师,有成就的画家、雕塑家历来师承“造化”和“自然”。明代袁宏道曾说:“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瓶花承论画》。其意指学习传统艺术中应学古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学他们的技法。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画家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提法。一生热爱自然、遍游名山大川的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完全陶醉在大自然里,他竟发出“不知老之将至”、“卧以游之”的感叹。热爱大自然,将身心与大自然融和一体,追求完美合谐的人格、超凡脱俗的永恒。西方传统的宇宙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自然是为人创造的,自然因人的需要而存在,人即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改造自然。

  • 标签: 时空观 传统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 自然观 中国传统 现代人
  • 简介:建筑空间是介乎于社会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过渡地带,其布局和设计体现了城市发展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OPEN建筑事务所致力于通过建筑、装置等多元手段,探索人与自然、建筑与城市、空间与意识的关系,而这几个关系的讨论也是公共艺术时常涉及的主题。今天的建筑、社区和公园在以露天美术馆的姿态和功能参与到城市的景观中,城市公共空间体现出对于人的照顾,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 标签: 建筑 装置 城市
  • 简介:在社会发展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其生活水平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剧增,给这个世界造成了新的不平衡,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的

  • 标签: 永恒性 这个世界 社会发展史 世界研究 不平衡 生活水平
  • 简介:友人与我闲聊,言及"主题性绘画创作",一时语塞,无从谈起,感觉这应当是一个收敛笑容、板起面孔来讨论的严肃话题,离当下画画的人遥远且陌生。事后想想,"主题性绘画创作"不过是"命

  • 标签: 主题性绘画 创作杂感 绘画创作
  • 简介:2000年我与美国雕塑家莫洛雷斯相识在长春国际雕塑邀请展。莫洛雷斯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我们都尊称他为老莫。经过长期交流,我与老莫结下了浓厚的友谊。我欣赏他的为人,更折服于他那灵动而超然的石雕作品。老莫的创作风格既体现了现代西方文化的理念。

  • 标签: 雕塑家 莫洛 现代西方文化 创作风格 作品 石头
  • 简介:  从1981年于浙江兰亭召开的"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事实上的"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算起,到2006年止,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学讨论会"(以下或简称"书论会"或简称"书学讨论会")已举办七届.七届书论会的举办,不仅极大促进了当代书法理论的深入发展,而且也有力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与书法教育事业的全面繁荣,可谓功莫大焉!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正视、有待克服与有待弥补的缺憾.……

  • 标签: 书学讨论会 讨论会主题
  • 简介:乡土绘画的“泥土气”曾经与艺术家的生活和心灵紧密相连,传达着艺术个体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文人画的雅气相比,乡土绘画中的“泥土气”似乎更具原生性,也更富有精神的魅力,因为它来自我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土地,来自民族心灵的最深处。

  • 标签: 绘画 乡土 主题性 文化精神 艺术家 文人画
  • 简介:“绝版形色”展览及研讨会着力于探讨郑旭版画创作中云南本土民族地域性自我阐述与绝版木刻的现代主义表现性之间的文化与视觉关系,及其如何运用于当代版画创作的种种学术思考和讨论,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出发围绕郑旭的艺术、故事,特别是对绝版木刻研究的文字,以及许多不为人知的艺术实践及作品进行梳理,让观者更深入认识他对版画艺术乃至云南美术的杰出贡献。

  • 标签: 美术作品 艺术实践 发言摘要 形色 生命 绝版木刻
  • 简介:陕北地区东汉墓葬画像内容在墓门部位的集中出现,反映出当时人对墓门的普遍重视;墓门画像的图像内容,与巴蜀地区东汉石棺画像、鎏金铜牌饰画像中流行的"天门"主题完全一致,从中可见两地造墓者都企图借视觉表现手段将"墓门"装扮成"天门"的集体意识;这一主题的中心意旨,是象征墓主人已通过了天门,来到了西王母所在的那个不死的世界。

  • 标签: 陕北 东汉 墓门画像 天门
  • 简介:刘晶晶:我看过您的一些论文,比如〈论陈寅恪古典今事的解诗方法〈、〈陈寅恪与钱锺书:一个隐含的诗学范式之争)、(关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主旨与思想寓意〉等等,发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您关注的学者与主题和范景中先生所关注的非常接近。这究竟缘于你们是同一代人,还是你们个人的知识背景有着某种相契?

  • 标签: 人类文明 访谈录 《柳如是别传》 尊严 风雅 竹韵
  • 简介:赵绪成先生在《水墨》2003年第六期上撰文《传统中国画将退居二线》,并对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预言,拜读之余,不以为然。问题的关键是赵绪成先生把艺术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混为一谈:把艺术的永恒状态视为暂时的转型期的不正常状态。把人类社会变革的发展规律强行套用在中国画的发展上等等一切理解认知上的错位。

  • 标签: 中国画 当代 发展趋势 艺术形态 艺术表现手法 散乱状态
  • 简介:主题学多是探讨图像的母题与主题的相关问题,我们把主题学作为一个方法运用在艺术史学的研究中,用分析艺术主题流变的因果和规律来探讨艺术史的变迁和演进,寻求一般艺术史学研究所遮蔽的主题问题和主题变迁的原因对艺术史学的影响,由此建构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标签: 主题学 艺术史学 主题 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