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民俗学来说,艺术是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仍然隐晦不明,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思考艺术:艺术作为产品、艺术作为过程、艺术作为行为。由此产生对艺术品、艺术表演和日常艺术活动的关注。艺术最为典型的特征应该是技能标准。所有民族都创造艺术,艺术创作过程全都诉诸技能。将艺术定义为一种技能的表现,其涉及定性经验的创造,可以采取特定群体公认的任何形式,其主要组成部分为传统、群体和情感。

  • 标签: 民俗艺术 艺术表演 艺术行为 艺术本质 回归技术
  • 简介:恐怕只要稍微敏感一些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下的文学批评已经越来越丧失了它最初的激情,越来越无法提出让人兴奋的话题。尽管当前批评家出版、发表论文的数量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但就其在整个思想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及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却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参与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构成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的话,

  • 标签: 文学批评 现实维度 发表论文 社会生活 精神面貌 80年代
  • 简介:继“空间转向”之后,学术界各领域纷纷掀起对“空间”的研究。叙事学界也开始从“空间”维度探索叙事问题,即空间叙事研究。以此为学术背景,出现了不同学科方向的空间叙事研究。就戏剧艺术而言,也开始“空间叙事”方面的研究。结合戏剧艺术的特性,从“空间”的内涵及其与时间的辩证关系论证戏剧空间叙事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 标签: 戏剧 空间 时间 叙事
  • 简介:当前,媒体的深度融合使艺术传播日趋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而数字艺术传播效果决定了社会智慧化的程度,同时,艺术也已成为"大媒体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数字艺术传播既要强调以信息为主体的融合化传播,又要把握以情景式消费为依托的社交化传播,同时,还要兼顾媒介信息互转以及全媒体下的数字艺术体系。

  • 标签: 媒合融合 数字传播 现实与优化
  • 简介: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诗性维度的缺失,是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个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关于审美文化的探讨中,审美性问题仍旧被认为是审美文化的根本问题之一。进人新世纪,日新月异的技术媒介发展,以及消费话语的大行其道,使审美文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新现象和新感觉。学者们面对这样的一种文化形变,也开始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厘定和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理论话语。不过,关于审美文化的批判中,对原本属于审美文化特性和价值尺度的诗性维度(审美性)问题,却是忽略的。

  • 标签: 当代审美文化 中国美学 维度 诗性 理论话语 价值尺度
  • 简介:认识孙浩是在1985年.当时他在军艺美术系上学,我在美术系进修.后来又在军事历史画创作班有更多的时间看他画画.再后来,我在军艺美术系上学,他作为老师与我们一起作画,建立了师生之谊.角色转换了,但他的为人为艺一样没有变化,平和、随意、真诚、认真.

  • 标签: 美术系 历史画 绘画艺术 创作 真诚 理想精神
  • 简介:曾经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中因资本萌芽而兴起的戏曲艺术样式,已遍地开花。中国戏曲确实是一个具有"草根性"的人民群众的艺术。时光流转,斗转星移,曾经时兴的人民艺术在今天却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也似乎成为一种"符号景观"在剧场中供欣赏。这百年间的本质变化让人感慨。

  • 标签: 传统戏曲 维度 艺术样式 人民群众 小农经济 中国戏曲
  • 简介:民俗活动是土家族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民俗生活中,音乐活动是土家族人民俗生活的载体,音乐的生成及其表述特点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民俗生活。从土家族音乐的表现内容和表演场合来看,土家族音乐几乎成了民俗生活的一种形式。我们观察土家族民间风俗中的一些音乐事象,发现土家族音乐与其农耕文化、礼俗文化、宗族文化、禁忌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两性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土家族民俗与音乐,完全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民俗”与“音乐”互证,使“民俗”与“音乐”互通,以便达到对“民俗”与“音乐”的双重理解与认识。

  • 标签: 土家族 土司音乐 民俗 传承 双重维度
  • 简介:审美与文化是理解书法时空的两个维度,它构成了书法的双翼,二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书法经典是“技”与“事”之会,是“审美时空”与“文化时空”的完美契合。前者保证了作品技术的精湛,从而在审美层面赋予作品以无限的魅力;后者则从历史的深广性、个体生命的可感性赋予作品以丰富的意义。当代书法虽在“审美时空”构建方面成绩斐然,但忽略了“文化时空”的重要性。学界应对当代书法的唯审美论保持审慎,同时对书法的文化功能与价值生成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健康的书法生态中创造出新的时代经典。

  • 标签: 审美时空 当代书法 文化功能 两个维度 审美层面 个体生命
  • 简介: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在学界中至今仍然争论重重。其根源是众多研究者在历史、艺术语言和主题之间,没有找到一种共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定性,而导致其起点游走于1976年至1993年间。但历史、风格和主题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决定艺术演变的交汇点。这一交汇点应是1985在黄山举行的“油画艺术研讨会”,因为在其否定“文革”模式的同时,也肯定了艺术的新走向而开启中国当代艺术。

  • 标签: 当代艺术起点 当代 前卫
  • 简介:艺术院校基层党组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将艺术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融入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如何以艺术实践为突破口,发挥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是当下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核心内涵。艺术院校的基层党建活动要充分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以多角度、多维度来思考和探索创新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展开艺术院校党建品牌化建设的创新探索。

  • 标签: 艺术院校 鲁艺精神 艺术教育 艺术实践 创新探索
  • 简介:艺术电影和诗歌作为两种日益边缘化的文艺样式,在商业文化泛滥成灾的多媒体传播时代举步维艰。而农民工作为大众文化中被长期忽视的边缘群体,正在消费美学主导的文化部落中丧失自己的话语权。“我们想看看,这三样边缘(诗歌、纪录片和工人)究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奇观,产生什么样的能量。命运交响,有诗为证,底层的声音或许微弱,但聚集起来也将成为历史的证言。”2015年5月,《我的诗篇》导演、诗人秦晓宇在天津大剧院的草根诗人朗诵会上这样描述自己的电影。

  • 标签: 纪录电影 艺术电影 传播时代 诗篇 诗歌 多维度
  • 简介:电视剧《大河儿女》自4月2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以来,受到了从专家学者到普通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哪些重要的艺术元素赋予了该剧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对此问题的思考,对于提升我国影视艺术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影视艺术传播的整体价值和终极价值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以厚重深远的文化为根基、以弘扬浩气长存的民族精神为灵魂、以塑造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为核心,《大河儿女》将人物文化化、精神化、将精神人物化、文化化,文化、精神、人物三者水乳交融,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构成该剧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之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平民史诗”、一部“文化传承的历史正剧”。

  • 标签: 《大河儿女》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