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正>流行于桂西、桂西南广大地区以及桂中南一些县份的剧,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说它古老,那是因为早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即十七世纪末,剧就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土壤中萌芽了。不过,那时是坐唱形

  • 标签: 壮剧 三十年 人民生活 神话传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民间故事
  • 简介: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壮族同胞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剧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许多曲折,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她才得以健康的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广大壮剧艺术工作者在继承、发展剧艺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其他民族剧种相比,剧还有待进一步改革、提高。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民族戏剧,广西百色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百色地区文化局,继1984年剧创作座谈会后,于1991年3月5日至7日,在北路剧之乡田林县召开了“百色地区振兴剧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地区文化局领导、专业创作人员及农村壮剧艺人共40余人,自治区剧团、广西艺术研究所、广西群众艺术馆也派出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上共宣读14篇论文,与会者就剧发展源流;文学脚本、唱词、音乐、舞蹈、语言特色;导、表演发展趋势诸问题进行了磋商。我刊选发论文7篇,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业务部门以及广大壮剧爱好者的关心、重视,以推动剧改革向前发展,使剧艺术在民族戏剧艺苑中更好地展现新姿。今后我刊将陆续编发这方面的文章,欢迎各方面的同志踊跃赐稿,参加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 标签: 壮剧 百色地区 改革 剧种 地区文化 思考
  • 简介:<正>剧艺术,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劳动和艺术实践的结晶,凝聚和集中了壮族艺术的文化意识,是壮族人民对自然形态美的提炼和概括,对生活的向美心理的突出表现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其剧目、唱腔、表演、装置等,无不具有壮族文化艺术的美学特点;无不表现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审美情趣。例如,剧旦角的台步,动作柔和婀娜、妩媚优美,表现了南国女性的温柔雅致。正因为如此,剧才为壮族人民所热爱,而得以在其闭塞落后的文化历史巷道中留存和发展,并成为其民族文化心理的载体,民族性格的形象,成为壮族文艺宝库中一件瑰宝,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美学取向。

  • 标签: 壮剧 壮族人 改革者 壮族地区 艺术实践 民族性格
  • 简介: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越剧团里的男演员有了一个"男宝贝"的戏称,或者说是爱称。宝贝者,珍奇之物也。说的是越剧男演员价值非常珍贵,得之极为不易。事实确乎如此。一个多世纪以来,越剧艺术的实践家们走过了坎坷的路程。从全男班的"摸着石头过河"闯进大上海,到全女班的鲜花怒放,越剧终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制。但是越剧之路并没有终止,越剧人仍然在探索前进。由全女班的"女子越剧",到男女合演,越剧又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相当艰苦的探索之路。说起越剧,人们似乎觉得这是女子的天下,因为女演员的创造力在女子越剧里被发挥到极致,她们的创造成果太辉煌了。好戏多多,群星

  • 标签: 宝贝 越剧团 六十年代 越剧艺术 艺术体制 男女合演
  • 简介:<正>剧原称土戏,约有两百多年历史。由于剧是在民族生活斗争的自然环境里孕育、成长,演出风格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人们又称它是家的“土特产”。我虽从事这种土戏的创作多年,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史和现实社会均缺乏了解和研究,因此,对剧创作到底“土”一点好,还是“洋“(汉)一点好,众说纷纭,我也人云亦云。自用“土”的创作方法来写《种瓜得瓜》,深受广大壮族观众的欢迎和专家们的鼓励、肯定后,我才意识到“土特产”还是还它本来面目,“土”一点好。

  • 标签: 壮剧 土特产 创作人员 壮族人 艺术风格 民族自尊心
  • 简介:<正>中国戏曲艺术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得到发展的。作为民族戏曲艺术的广西剧——包括南路剧与北路剧,从它的创建形成以及流传至今,乃是一部继承和发展的历史。本文拟从剧这一历史来研究和探讨振兴剧艺术中的继承和发展走向问题。南路剧在继承中创建流传于广西壮语南部方言地区靖西、那坡、田东、天等、大新等县的南路剧,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在它的创建和形成最初阶段包含德保马隘土戏、靖西果老土戏和靖西足院土戏。这三个戏剧雏型,都是扎根于壮族地区,从本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民

  • 标签: 壮剧 发展走向 继承 壮族人 壮族地区 民族性
  • 简介:<正>北路剧与南路剧一样,都是壮族人民的艺术瑰宝,无论是岑王老山脚下的旮旯小寨,还是者仙河畔的偏僻村庄,有家居住的地方,就有北路剧。北路剧,馨香的民族民间戏曲之花,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翁,还是稚气未脱的幼童,逢年过节必看剧,劳动之余必哼剧,她已成为壮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之一。

  • 标签: 壮剧 壮族人 音乐改革 田林县 发展 演出
  • 简介:《太平春》是剧雏形的唱本广西/丁世博(壮族)我国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与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民间姊妹艺术有着紧密联系的,她们在肥沃的民族土壤中吸取丰富的养料茁壮成长,逐步形成具有浓厚特色的民族戏曲艺术。流传在田林、隆林、西林、凌云、那坡、...

  • 标签: 壮剧 壮族山歌 雏形阶段 平调 唱本 正式形成
  • 简介:<正>师剧形成前的历史背景,应由三真君(三元)说起。根据师公跳神唱本《唱三元》(方块文本)中说,师公始于三真君,即唐(上元)、葛(中元)、周(下元)三元。据说师公的念经喃巫赶鬼治病便始于三真君在梅山传

  • 标签: 来宾县 柳州地区 跳神 师公戏 唱本 壮族
  • 简介:"欢"是广西壮族山歌的一大种类,多称为"欢"。学界对此的宏观研究较为丰富,但还未能更细致地关注到不同壮语方言区的歌种研究。如对柳州地区象州县的"欢"的研究就鲜有专述。笔者在象州县中最具代表性的"欢"流传的马坪乡,结合田野考察的口述文献梳理和歌谣记谱分析,拟对马坪乡"欢"的具体分类、歌词结构特点及押韵规则、文化功能拓展、传播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

  • 标签: 广西 马坪乡 壮族 山歌
  • 简介:<正>历史证明,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地方剧种互相吸收,溶化和互相影响的历史。一些对南路剧有研究的同志对南路剧探源结果,有的认为:“是从流行在德保的马隘戏(汉龙戏)和流行在当地的木偶戏发展起来的。”(《剧志》提纲),有的则说“南路剧包括流行在靖西、德保的壮族提线木

  • 标签: 提线木偶戏 壮剧 地方戏曲 亲缘 德保县 历史证明
  • 简介:岑氏土司出现于桂西始于宋代,亡于民国时期。桂西独特岑氏土司历史文化背景滋生了家人浓厚的岑氏土司神崇拜现象,并蕴含着人神之间的“礼物交换”。尽管土司治理时代已远逝,家人的岑氏土司崇拜至今还对桂西产生深远影响。只要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对这一行为给以积极的引导,其必定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

  • 标签: 桂西 壮家人 岑氏土司 崇拜 影响
  • 简介:黄梅戏青衣的塑造,既要符合其共性审美需要,又要深刻认识其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塑造出"小剧种不小人物"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为此,作为一名青衣演员,除了要有娴熟的技艺,还要有加强自己的人生修养。

  • 标签: 黄梅戏 青衣 物理分析 化学壮骨
  • 简介:当中原地区的民族建立起自己的"声明文物"、"衣冠礼乐"之时,广西地区尚处于蛮野阶段,生死仪节未定,"鸟死鸟吃毛,人死人吃肉"是他们处理死亡事件的做法。秦汉以来,随着中原礼法的南传,受到中原丧葬礼法的影响,广西先民融汉礼于其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丧葬仪规。今日的广西地区,汉瑶苗各民族间的丧葬仪礼、习俗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 标签: 广西 丧葬习俗 衍变 仪节未定 汉壮同流
  • 简介:一九七二年生于山东枣庄,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一九九六年结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枣庄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常,枣庄市青年联合会常委,五月书会成员。

  • 标签: 出生 毕业 中国书法协会 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河北美术学院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