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囧”,本为古汉语中的生僻字,意为光明,近几年却在网络文化中流行开来。这个看上去像一个八字眉、嘴大张的方块字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在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频繁出现。在当代流行文化的表征体系中,“图”的意思并非如其本意一样可以一言以蔽,它夹杂着些许无奈、些许自嘲、些许调侃……总之,你可以用“并不那么如意”“有点郁闷”或“有点悲伤”来体味它的意思。

  • 标签: “囧” 都市人 结构 感觉 网络文化 表情符号
  • 简介:每天早上打开手机看新闻、刷朋友圈的时候,你会发现今天似乎又发生了一些很“负面”的事件,而这样的情况在艺术圈似乎也并不陌生,对大多数的艺术作品和展览来说,批判、沉重都是离不开的话题,而提到沈敬东的时候,你一定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了,想起他的作品你是不是嘴角也浮现了一丝微笑?

  • 标签: “他们” 代言人 艺术作品
  • 简介:上古时代,初民即有以鸟羽装饰仪容的习惯,原始宗教文化中神巫的戴羽、饰羽也常见。这种现象在考古学发现、先秦典籍及其注疏、我国民族学资料以及国外风俗中均有充分反映。中国汉字中"美"字的原始意义,当即此类"饰羽"、"戴羽"者形象。这表明当时的人们不仅视戴羽、饰羽为美观,且受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赋予鸟之翎羽以引神通灵的神秘功用。因此,把"美"之本义理解为"饰羽"或"戴羽",而非冠戴羊头或羊角而舞的"大人"(祭司或酋长),从宗教人类学的视角看,更具有背景的广阔性及意义的典型性、普遍性。

  • 标签: 羽人 先秦典籍 宗教人类学 上古时代 中国汉字 翟衣
  • 简介:侗族鼓楼是黔湘桂交界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存。从生存论哲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来考察,侗族鼓楼的起源与侗族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关。鼓楼是侗族人民杉树崇拜的集体表象在建筑上的投射,反映了侗族先民天人交融、树互渗的生态伦理。这一过程正是老子"法地"思想的生动展示,极富学理意义。基于"法地"深入探讨侗族鼓楼的生态伦理及其审美意境,对于传承地域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和警示意义。

  • 标签: 人法地 侗族鼓楼 生态伦理 审美意境 杉树 集体表象
  • 简介:每个时代都有其显著的特征以及主流话语,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的生存方式和表达内容。当下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之一就是传媒方式的变革,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命感觉、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表达方式。

  • 标签: 新媒体时代 艺术创作 人与世界 “变” 保存 人的生存方式
  • 简介:城市艺术人类学研究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进入到学者的研究视野,受到学界的瞩目。中国城市的艺术田野有它的特殊性所在,对于国外研究经验的借鉴与内化要注意结合本土的历史和文化生态。“音乐上海学”是一个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论域,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努力建构城市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中国理论与经验”,以期建立起中国城市艺术人类学的自身特色和话语权。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城市艺术 音乐上海学 田野
  • 简介: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语境下,中国文论建构出以""为大观念的系列关键词。但学界对""系列关键词的语用及解诠,表现出近"西"而远"中"的倾向,故因其单向溯源而导致理论盲区。轴心期中国文化元典对""的建构与拆解、诂训及语用,作为""之文论大观念的语义根性,从知识谱系、文化心理乃至文化无意识等多重层面,制约、规训、启发和引导20世纪中国文论""系列关键词的赓续与新变。""之汉语语义的原生、沿生与再生,既构成一部20世纪中国文论的观念史和思想史,又构成21世纪中西文论对话的话语依据和通约前提。

  • 标签: 中国文论 中西文论 元典 中西文化碰撞 诂训 汉语语义
  • 简介:作为一名舞美设计师,我在国内观赏过各种类型的戏剧,却唯独没在欧洲欣赏过原汁原味的歌剧。怀揣着多年的梦想,我再一次踏入浪漫的艺术之都,2014年4月7日晚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观看了《波希米亚》。有关波西米亚所谓波希米亚,是19世纪以来,放浪不羁的文人艺术家生活方式及精神气质的总称。波西米亚原来是捷克一带的地名,是吉卜赛聚集地。这个地域的人们因艺术气质浓厚而声名远扬,

  • 标签: 波西米亚 巴黎歌剧院 声名远扬 巴士底歌剧院 放浪不羁 艺术气质
  • 简介:各人类学派的研究在不断地探索、发展,逐渐扩大自己的维度。多感官的研究范式为艺术的本土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本文以安达曼的舞蹈与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为例,运用多感官方法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多感官 民族舞蹈 安达曼人 景颇族 目瑙纵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