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文学的“意义”往往是被赋予的,就像一个作品之成为“经典”,当然有作品本身的价值的因素,但同时也可能是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化的结果,“红色经典”的命名与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此,与其讨论什么作品可以成为经典,经典与非经典的关系,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不如去看看经典是如何成为经典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机制。就像福柯说真理,不一定要追究真理的对与错、是与非,更重要的看看真理是如何成为真理的,某种东西一旦成为“真理”,它又是如何把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的。

  • 标签: “经典” “真理” “红色经典” 意识形态化 “意义” 文化权力
  • 简介:哲学是一门极度抽象的学科。它一方面与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宗教有密切的关联。但哲学既区别于科学,也区别于宗教。从内容上说,哲学既涉及理论研究(比如思维规范),又涉及实践问题(比如伦理规范),因此哲学的特点在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古希腊的哲学家把自己的学说等同于生活规范,因此,他们处在与自己的精神状态一致之中。中世纪哲学家以有学问的经院哲学家身份出现,哲学为神学服务。近代哲学与科学紧密相连,甚至把自己的道德和精神解放的使命也交给了科学。当代哲学依然面临如何处理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哲学始终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哲学就是哲学。

  • 标签: 哲学 科学 宗教
  • 简介:由杜尚别开往萨拉托夫的列车从中午起就停了下来,但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启动了,慢慢加速,向前驶去。众多的乘客并未因此感到一丝轻松。他们默默地坐着,神情紧张,担心这一意外的运气又会被惊跑。列车减速了,大家的心立刻沉了下来:列车马上又要停下来,又要把大家赶出...

  • 标签: 小女孩 年轻女人 列车 母亲 俄罗斯 针线包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人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玛丽娜·叶甫盖尼耶夫娜·克拉芙佐娃是近年来活跃彼得堡汉学界的一位后起之秀。她1953年出生于列宁格勒(现恢复旧名圣·彼得堡)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军队里的技术人员,母亲是外语教师。大约是受母亲的影响,她自幼对学习外国语颇感兴趣。1975年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后,到当时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做资料工作。1983年以论文《沈约的诗歌创作》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

  • 标签: 俄罗斯 女汉学家 玛丽娜·叶甫盖尼耶夫娜·克拉芙佐娃 汉学功底 汉语研究
  • 简介:俄罗斯学者普洛普童话故事中发现了不变的"功能"项,格雷马斯将"功能"项(即行动元)结构化,形成了行动元模型,即符号矩阵。长篇叙事文本(如长篇小说)中,宏观的符号矩阵不能解释各章节局部情节冲突的意义生成过程,所以局部情节的意义生成有赖于下级符号矩阵的建立,由此构成符号矩阵的层级结构。符号矩阵层级结构中的行动元遵循三条规律:一,部分行动元被继承,其余行动元被置换;二,符号矩阵左右两列的行动元不能交换位置,体现了作者价值判断的连贯性;三,符号矩阵上下两排的行动元可以交换位置,体现作者处理局部故事情节时注意焦点的转换。相同位置的行动元,可能不属于同一语义范畴,但只要它们符号矩阵的四个行动元组成的系统中具有同样的功能,语义特征上的差异可以忽略。

  • 标签: 普洛普 格雷马斯 符号矩阵 行动元 索绪尔 雅各布逊
  • 简介: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视阈看,作为文化符号的集合和符号系统的载体,《西游记》英译本英美的文化传播经历了从简本的文化符号缺失到全本的文化符号专注的发展过程,并描绘出了一幅文学文本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动态发展图景。可见,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提供了一种重新认识文化的视角,也有助于探索“符号相通”和“文本相通”对《西游记》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西游记》英译本 跨文化传播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
  • 简介:2017年是白俄罗斯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25周年。请相信,历史就在我们眼前书写!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已经形成真挚独特的关系,应该说今天,从外交理论与实践角度来看这种关系,不仅仅在白俄罗斯、或是中国需要专门研究它,同样也值得国际外交界研究。

  • 标签: 白俄罗斯共和国 建交25周年 中国 回忆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信任
  • 简介: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巴黎被称为“俄罗斯域外文学的首都”。其中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创办的文学一哲学团体“绿灯社”,是二战前“俄罗斯的巴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域外组织之一,其聚会史料对俄国域外文学史、文化史和域外流亡人员的精神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巴黎“绿灯社”的成立背景、人员构成、会议流程和议题类别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对其历史意义作了简要评述。

  • 标签: 域外文学 绿灯社 俄罗斯的巴黎 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
  • 简介:莫斯科人习惯改变回国半年后,我又重返莫斯科。有朋友问我:你这次“二进宫”印象如何?我说刚来没几天,还谈不上印象,不过,除了卢布贬值厉害,买东西要成千上万计算外,我这次发现莫斯科读书看报的人少多了。记得93年我第一次来莫斯科时,地铁里看见许多莫斯科...

  • 标签: 莫斯科人 被调查者 俄罗斯人 地铁 报刊市场 新报纸
  • 简介:东正教今日俄罗斯任光宣从8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大地上掀起了一种强大的东正教热潮,恢复东正教信仰成为俄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这次宗教热潮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信教人数的急剧增加,无神论者人数大幅度下降。如今,俄国半数以上的居民成为东正教信徒,认定东正教信仰...

  • 标签: 东正教 俄国文化 宗教与文学 基督教 东正教会 俄国文学
  • 简介: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的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从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的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了从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的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了从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的演剧转换,《去年夏天丘里木斯克》经历了从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的演剧转型。这既说明万比洛夫戏剧的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万比洛夫戏剧的中国化进程和传播接受范围。万比洛夫在当代中国的舞台诠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发现到认同的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中国的译介、接受和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万比洛夫中国的舞台诠释和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和当代中俄文学关系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符码。

  • 标签: 万比洛夫 舞台诠释 当代俄罗斯戏剧 跨语际实践 诠释符码
  • 简介:<正>人物:沙曼诺夫杰尔加切夫瓦莲京娜帕士卡麦切特金卡士金娜波米加洛夫叶列麦耶夫霍罗希赫第一幕早晨[夏天的早晨,密林中的一个小镇上。[一座老式的木头房子:有高高的台阶,凉台,还有一间阁楼。房后孤零零地耸立着一棵白桦树,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山岗,山岗下面是一片云杉,往上则覆盖着松树和针叶树,有一扇窗和一扇门对着凉台,门上挂着一块招牌:“茶点部’。

  • 标签: 小卖部 摩托车 茶点 审讯员 手枪 叶列
  • 简介:进入90年代后,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不少新的和不大熟悉的面孔。翻开各种大型文学杂志,随时都可读到这些人的作品,其中的某些作品受到了批评界的重视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报纸上不断有他们的谈话和评介他们创作的文章发表。有时他们当中某些人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各种文学...

  • 标签: 现代主义 俄罗斯文学 长篇小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年轻作家 发表作品
  • 简介:理解和科学全面地阐释列夫·托尔斯泰,是20世纪最初十年、特别是1910年托尔斯泰去世之际俄国思想界和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在这一段时间里,有关托尔斯泰创作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话题,俄罗斯思想文化界引发了一场大论战。马克思主义者、传统的民主主义者、...

  • 标签: 托尔斯泰 普列汉诺夫 意识形态 阶级意识 列宁 贵族阶级
  • 简介:对话理论是巴赫金语言哲学的理论支柱,对话性是其超语言学理论的核心。巴赫金对话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对此人们已有大量论述。然而,关于维尔比的表意学与巴赫金的超语言学之间有何关联,学界鲜有讨论。

  • 标签: 巴赫金对话理论 表意 编者按 戏剧 解读 语言学理论
  • 简介: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创立的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于一身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舞台产生过广泛影响,对中国的表导演艺术理论与实践意义尤为重大。中国,“从30年代到70年代末,表演艺术上,可以说是独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家的”。20世纪的中国剧坛接受斯氏的同时,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教学 表演艺术 舞台 广泛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