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传统上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俄国文学,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之后,到世纪末则形成了多种流派并存的局面,其中以象征主义流派的成就及影响最大。在两代象征主义的作家群中安德烈·别雷(1880-1934)堪称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俗有象征主义的理...

  • 标签: 《银鸽》 主人公 俄国象征主义 小说文本 象征艺术 象征化
  • 简介:《俄国象征派诗选》问世黎皓智翻译的《俄国象征派诗选》,最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俄国象征派、意象派、阿克梅派13位诗人的作品共332首,近6000行。这些诗作,横贯了俄国家征派诗歌从孕育发展、到繁荣兴盛、到衰落流变的全部时程。是国内第一部较为...

  • 标签: 象征派诗 俄国 艺术个性 象征派诗歌 产生背景 阿克梅派
  • 简介:文化符号学是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的核心理论;该理论研究呈现了洛特曼从符号走向符号域(semiosphere,又译为符号圈)的逻辑思维线索:"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该逻辑思维线索包含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符号是最基本因素,符号构成文本,文本构成文化,而文化构成符号域。[1](30-34)本期"符号学"栏目刊出四篇文章,以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分别对关涉上述基本范畴的语言意识、艺术本文、象征符号、符号情境等展开研究。

  • 标签: 情境文化 意识艺术 文化符号学
  • 简介:象征主义源于法国,俄罗斯象征主义毫无疑问是在法国象征主义的强有力影响下而产生的。“象征”一词源于希腊文,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演化到今天,就逐渐地化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了。高明的象征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用叶芝(Yeats)的话来说:“...

  • 标签: 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诗歌 俄国 钱钟书 俄罗斯 亲缘关系
  • 简介:颜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成为承栽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中,颜色更成为众多象征主义作家和诗人的主要象征对象。具有时代特点的红白黑三色成为最鲜艳的象征颜色,它们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义小说《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中具有强烈的对比意义,成为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象征手段。

  • 标签: 红色 白色 黑色 基督反基督
  • 简介: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作为俄罗斯-苏联的一位最有影响的文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和著述中,为20世纪人类的精神思想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讨论巴赫金的批评理论和学术思想,早已不再仅仅是俄罗斯批评家和文学研究者们的研究课题,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前沿学术理论课题。

  • 标签: 米哈依尔·巴赫金 文化研究 文化哲学家 文艺理论家 批评理论 俄罗斯
  • 简介: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弗隆斯基的母马佛洛佛洛在多个方面相似。这其实反映了托尔斯泰宗教观的转变:他从一个彻底的异教徒转变成为一个所谓的“基督徒”,但他却始终未能洞悉基督教中灵与肉神圣合一的奥秘。

  • 标签: 安娜 合一 相似性 动物性 象征 神性
  • 简介:《红笑》(1904)是19世纪俄国作家列·安德列耶夫的代表作品,它展现了一个被战争所蹂躏并摧残的,恐怖荒诞、疯狂暴戾的灵魂世界。作者循着泛心理主义的轨迹力图不断地靠近“心理真实”的思维空间,阐明了人类战争的“反人民”和“反历史”的主题;同时,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象结构召唤并颂扬理智与人性。

  • 标签: 心理意义 世界 灵魂 叙事 安德列耶夫 代表作品
  • 简介:自然与风景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烘托人物的情感与个性,而且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蕴涵:它们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的思索。它们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而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这其中既蕴涵了作者的人格之谜,也显示出屠格涅夫欲通过自身生活和文学创作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思考和本体追问的可贵勇气。

  • 标签: 屠格涅夫 本体论 角色转换 意义 恐惧 期望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并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对话的视角分析测试文本的语篇意义,强调了测试文本中饱含的主体间对话性。测试主体对测试文本的解码与重构充分说明了对话性对提高测试效度的意义。藉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标准化测试中“非标准化”因素对测试效度的影响,为提高标准化测试的效度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复调 超语言学 对话 标准化测试 文本 语篇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