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并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对话的视角分析测试文本的语篇意义,强调了测试文本中饱含的主体间对话性。测试主体对测试文本的解码重构充分说明了对话性对提高测试效度的意义。藉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标准化测试中“非标准化”因素对测试效度的影响,为提高标准化测试的效度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复调 超语言学 对话 标准化测试 文本 语篇
  • 简介:吴泽林同志的这篇文章曾在去年召开的70—80年代苏联文学讨论会上宣读过。为了让更多的关心苏联文学的同志了解它的内容,我们又刊载在这里。吴文所涉及的20—30年代的苏联文学,目前之所以又在苏联国内外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是因为当时一些被禁的作品,现在公众见面了,而这些作品的公布又打破了原有的文学史的格局。但是,究竟如何看待20—30年代苏联文学的演变,它的盛衰又究竟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还有,如何评价苏联作家笫一次代表大会及其制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功在哪里,过在何处?这些都是研究苏联文学的同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但看法又不尽相同。吴文对这些问题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且自有他的道理。“反思历史”这一词汇目下可谓时髦,但关键不是这一词汇的新鲜度,而是对历史进行真正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得出应有的教训和规律,莫让痛苦的历史重演。我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好处就在于,它的观点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却从自己特有的研究角度,对这一阶段的苏联文学历史,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大胆而公开地把众所关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 标签: 苏联文学史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 斯大林 作家 现实主义方法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俄罗斯文化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把它说成是一个“难题”或一个“谜”,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实事求是的。俄罗斯文化是不是西方文化?如果只有“是”和“否”两种答案供选择,那么我们就应当做出肯定的回答,因为肯定的回答至少要比否定的回答准确一点,但实际上这两种回答都不是恰如其分的。我认为俄罗斯文化存在“波将金村”现象,即表面内在的背离。表面上看,基督教信仰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把俄罗斯和西方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哲学、法学和科学思想以及俄罗斯的艺术和知识阶层的日常修养改用西方的标准,但这更像是海洋上的岛屿,而在洋面下则隐藏着无数的暗礁,历史之舟如果忽视了这些暗礁,必定会沉船失事,上演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间悲剧,而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正是这样一幕。莫斯科的几次审判案向世界提出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或者列宁所有同志和最亲密的助手真的都变成了叛徒和法西斯的间谍,或者斯大林是个空前未有的伪造者和杀人凶手。这些站在莫斯科法庭前的被告们,是苏联这个史无前例国家的缔造者们,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布尔什维克,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叱咤风云,称雄一时,在遥远的国度也享有...

  • 标签: 俄罗斯文化 审判文化 文化反思
  • 简介:2016年11月25-28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论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集美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会议以“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为指向,

  • 标签: 回顾与反思 第九届年会 学术研讨会 外国文学 诗学研究 话语实践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雷巴科夫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雷巴科夫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
  • 简介:通告鲜花马·萨里玛夫杨衍春译塔吉·哈吉耶维奇上班经常迟到,准确地说是“办事”耽搁了。不过,当领导就应这样。瞧,今天塔吉·哈吉耶维奇又迟到了。他走进办公区,下属们往常一样站着迎接自己的主任。塔吉·哈吉耶维奇和善地向大家点头致意,这时他发现拉利雅不在...

  • 标签: 部门主任 通告 哈吉 同志审判会 “办事” 严重警告
  • 简介:近来,国内外对斯大林的不同看法又引起一阵不大不小的波澜。因为观点、立场、信仰不同,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本是正常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尺度和取向为人们崇拜任何类型的历史人物或为之辩护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可惜,大多数至今仍在歌颂斯大林的人没有这种勇气,不敢亮出自己的价值尺度。1999年《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5两期连载的一篇文章《并不神秘的斯大林——记者维·科热米亚科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的谈话之一、之二》,就是这类文章的典型代表。

  • 标签: 列宁 斯大林 政治历史人物 价值尺度 共产党 历史现象
  • 简介:老子的哲学构成了欧洲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源流之一,其辉煌的学术地位,足以同古希腊最伟大的先哲柏拉图相提并论。林语堂在考察欧洲哲学史之后曾经指出:“在孔子的名声远播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据统

  • 标签: 老庄学说 托尔斯泰 哲学 俄罗斯 文学
  • 简介:苏珊·佩特瑞丽所著《表意理解》一书于2009年出版。该书详细介绍和评论了一位几乎被学界遗忘的伟大的英国学者,一位有着“符号学之母”之称的表意学家——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该书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意义在于发现了维尔比女士,让学界更多地了解这位表意学家,从而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发展。维尔比巴赫金虽素未谋面,却持有诸多相似的学术观点。本文对此简要介绍,架起二者“对话”之桥,一方面在维多利亚·维尔比女士逝世(1912年)lOO周年之际缅怀其重大学术贡献,另一方面为巴赫金对话理论提供新的渊源基础和学术背景。

  • 标签: 维尔比 巴赫金 表意学 超语言学 对话 佩特瑞丽
  • 简介:<正>作家坐在自己房间的写字台后面。突然一位批评家走进来看他。“怎么回事!”他高声叫喊道,“自从我写了那些反对你的东西以后,自从我在所有那些大块文章、短评和通信文字里,就象二二得四一样地证明了你不仅现在没有——而

  • 标签: 作家 文字 批评家 荷马史诗 写字台 五十年
  • 简介:文学的“意义”往往是被赋予的,就像一个作品之成为“经典”,当然有作品本身的价值的因素,但同时也可能是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化的结果,“红色经典”的命名流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此,与其讨论什么作品可以成为经典,经典非经典的关系,经典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不如去看看经典是如何成为经典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机制。就像福柯说真理,不一定要追究真理的对错、是非,更重要的看看真理是如何成为真理的,某种东西一旦成为“真理”,它又是如何把人置于它的控制之下的。

  • 标签: “经典” “真理” “红色经典” 意识形态化 “意义” 文化权力
  • 简介:在俄罗斯语言哲学史上,巴赫金和施佩特是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同为学术造诣登峰造板的人文学者,在多种学科领域卓有建树。两人在符号学上的成就对后来代表俄罗斯符号学最高成就的莫斯科一塔尔图学派和其他学者的符号观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施佩特的不少巴赫金相似相通的观点甚至旱于巴赫金许多年就已提出并且影响了巴赫金。但巴赫金亦超越了施佩特,把符号学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施佩特 符号学 符号 意义
  • 简介:俄裔哲学家科耶夫画家康定斯基叔侄二人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先后离开苏维埃俄国,流亡德国法国。他们在1929—1944年间的通信反映出二人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对俄国革命的看法。他们就艺术问题展开的讨论影响到各自正在进行的理论探索。康定斯基受到科耶夫的影响,用“具体绘画”取代“抽象绘画”这一名称来指称自己的创作。在科耶夫对艺术本质贵族风尚的思考中,他先是认为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快乐是抽象的,不是人所特有的,后来又认为艺术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否定性,成为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形式价值。应该说,康定斯基作为艺术家的经历及他的创作本身都为科耶夫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资源。

  • 标签: 科耶夫 康定斯基 具体绘画 抽象绘画 贵族风尚
  • 简介:本文从塔尔图一莫斯科学派的两大符号学传统理论“环境界”和“符号域”入手,探讨了环境界和符号域的内涵、文化渊源、生态学转向以及新塔尔图学派对两大概念的融合推进,以助力符号疆域今后的版图扩张。

  • 标签: 环境界 符号域 文化符号学 生态符号学
  • 简介:托尔斯泰十分热爱丘特切夫的诗歌,他曾说过:“没有丘特切夫,我就不能活。”他之所以喜爱丘诗,一是因为丘诗风格独特、思想深刻、感情丰富优美;二是因为丘特切夫严肃认真地对待诗歌艺术,在内容形式方面精益求精:“他(丘特切夫——引者)是非常严肃的,他不像我的朋友费特那样缪斯开玩笑……他对一切都要求严格: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如此。”

  • 标签: 丘特切夫 托尔斯泰 诗歌 艺术风格 生命哲学
  • 简介:哲学是一门极度抽象的学科。它一方面科学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宗教有密切的关联。但哲学既区别于科学,也区别于宗教。从内容上说,哲学既涉及理论研究(比如思维规范),又涉及实践问题(比如伦理规范),因此哲学的特点在于把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古希腊的哲学家把自己的学说等同于生活规范,因此,他们处在自己的精神状态一致之中。中世纪哲学家以有学问的经院哲学家身份出现,哲学为神学服务。近代哲学科学紧密相连,甚至把自己的道德和精神解放的使命也交给了科学。当代哲学依然面临如何处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哲学始终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地位,哲学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哲学就是哲学。

  • 标签: 哲学 科学 宗教
  • 简介:“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评《生存命运》闻敏在谈到瓦西里·格罗斯曼和他的那部写于60年代初期的最后的长篇时,作家鲍利斯·雅姆鲍利斯基曾这样写道:“从我1942年最初他相识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但是,唯有他,第一次说出了那场伟大而又可怕的...

  • 标签: 瑜不掩瑕 斯大林 命运 卫国战争 苏联共产党 报告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