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托尔斯泰十分热爱丘特夫的诗歌,他曾说过:“没有丘特夫,我就不能活。”他之所以喜爱丘诗,一是因为丘诗风格独特、思想深刻、感情丰富优美;二是因为丘特夫严肃认真地对待诗歌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精益求精:“他(丘特夫——引者)是非常严肃的,他不像我的朋友费特那样与缪斯开玩笑……他对一都要求严格: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如此。”

  • 标签: 丘特切夫 托尔斯泰 诗歌 艺术风格 生命哲学
  • 简介:<正>苏联1987年9月24日的《苏维埃文化报》刊出苏联学者谢·托罗普夫的文章:《中国第一次全国电影汇映》.文章生动而详尽地向苏联读者介绍了我国198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电影汇映的盛况,指出有100余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参加这次汇映,规模在中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国内受到重

  • 标签: 苏联 电影 苏维埃 纪录片 动画片 故事片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旷古杰作“杰尼西耶娃组诗”得名于丘特夫所钟情的女子杰尼西耶娃。在丘特夫与她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共同生活的14年间,诗人献给她许多情诗,后人把这些诗称为“杰尼西耶娃组诗”。根据俄罗斯学者的考证,这组诗一共包括诗人从1850年到1868年写的22首

  • 标签: “杰尼西耶娃组诗”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艺术风格
  • 简介:被访谈人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毕业于莫斯科大学语文学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语文学系获得了副博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国立俄罗斯人文大学的教授,“俄国布克奖”的文学秘书,俄罗斯权威学术期刊《文学问题》的第一副主编。他主要研究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也涉足文学理论和俄罗斯文学批评,是著名文学批评家、莎士比亚学者,在诸如《新文学史(NewLiteraryHistory)》等英美杂志、文集上经常发表学术成果。我决定采访他,初衷是想了解近十几年来“布克奖”获.奖作品的大致情况,以期以这些作品为重要侧面,窥探到当代俄罗斯长篇小说发展的某些特征。但遗憾的是我的问题越积越多,超出了原先的设想。

  • 标签: 沙伊塔诺夫 俄罗斯当代文学 布克奖 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
  • 简介: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品对乱伦现象的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的表现,而所有这一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的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的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的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雷巴科夫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雷巴科夫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的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的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的叙述者。既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