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当前对多模态商品警示语的研究主要囿于其文本的形式结构与理解。按照巴赫金的对话观点,多模态警示语的意义建构不仅仅是图形、色彩、文字等不同符号系统之间在形式布局上的结构重组。更是一个复杂的人文艺术建构过程。本文首先挖掘警示语的语义内涵,然后在对话性指引下,以特殊商品——香烟盒上的警示语为例,讨论多模态商品警示语赖以存在的诸多结构材料(逻辑、语言、图像、颜色等)在社会、历史、文化、文学等历时与共时语境中所形成的诸多所指意义(或声音与涵义)对警示语艺术建构的启示与影响。

  • 标签: 警示语 图文型 多模态 巴赫金 对话性
  • 简介:传统上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俄国文学,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辉煌之后,到世纪末则形成了多种流派并存的局面,其中以象征主义流派的成就及影响最大。在两代象征主义的作家群中安德烈·别雷(1880-1934)堪称俄国象征主义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俗有象征主义的理...

  • 标签: 《银鸽》 主人公 俄国象征主义 小说文本 象征艺术 象征化
  • 简介:普希金小说空白艺术的魅力张洪德从普希金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一种特殊的叙事现象:不时出现叙事的省略中断,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而正是这些空白更给作品增添了极大的魅力,使读者百读不厌,总希望从中发现更多的东西。托尔斯泰甚至读到第七遍还“无法中断,好象重新读...

  • 标签: 普希金 小说空白 《上尉的女儿》 叙事主体 魅力 古典作家
  • 简介:论文从文本外视角切入叙述结构。果戈理讽刺作品的首尾相衔、内在授受的结构,陀氏危机小说的结构,普希金小说大团圆、对立力量共同解决主人公命运、借助古希腊罗马世界探讨当代精神危机的结构都对《大师和玛格丽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小说的叙述结构是20世纪小说史上激活文化时空,扩充思想容量的新型结构尝试。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叙述结构 布尔加科夫 长篇小说 文体结构 艺术世界
  • 简介: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技巧探索曾恬近几年来,对于小说的艺术技巧问题,有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不承认有技巧存在,他们只相信作家的艺术天才与灵感。另一种是特别强调技巧,认为只要一旦掌握了写小说的技巧,如同得知“芝麻开门”这一暗语,便可以立即进入艺术的“阿...

  • 标签: 契诃夫 短篇小说 艺术技巧 《变色龙》 契诃夫小说 重复手法
  • 简介:<正>在近些年来苏联“开禁”的作家中,安德列·普拉东诺夫(1899—1951)占有一席特殊的位置。普拉东诺夫的许多重要作品在当年不能发表,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当时以“拉普”为代表的左倾文艺思潮不允许他的这种独树一帜的思想风格的存在。另方面,他的一些作品中确实存在有无政府主

  • 标签: 艺术风格 艺术世界 共产主义 艺术思维 无产阶级文化派 假定性
  • 简介:俄罗斯的绘画艺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形成时期。在基辅罗斯形成时期,罗斯通过商业与战争同拜占庭帝国发生联系。988年,罗斯接受基督教是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价值标准,也是一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拜占庭神父到来,以教堂建筑、圣像画等宗教艺术为先导的拜占庭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俄罗斯。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的是拜占庭的宗教艺术。罗斯受洗后,到处建起了教堂,绘画是与教堂直接联系的艺术形式。在所有的教堂里,圣像画最具特色,也最为普遍。所谓圣像画,就是把基督、圣母或其他圣者的形象以及圣经故事中的情节用油彩描绘在木版或金属板上的画。早期的罗斯圣像画全部模仿拜占庭圣像画,绘画技艺也是由来自拜占庭的画师传授的,拜占庭艺术的特点是,既继承了希腊罗马的传统,又开创出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强调灵魂应超越肉体,因此不注重自然美而追求某种意境。这种美学思想对罗斯艺术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蒙古统治时期的罗斯在困境中挣扎前进,罗斯最终摆脱了蒙古的奴役。在此期间,罗斯文化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而重新发展起来。14—15世纪是罗斯圣像画发展的全盛时期,圣像画作为“通往天国的...

  • 标签: 俄罗斯绘画 发展历程 略谈俄罗斯
  • 简介: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艺术及其魅力武晓霞自从踏上文坛,屠格涅夫就被“多余人”这个主题所吸引,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从不间断地描绘着“多余人”形象。从1843年创作的长诗《巴拉莎》起,到1871年发表的中篇《春潮》止,描写了四十至六十年代俄国社...

  • 标签: “多余人” 屠格涅夫 形象的塑造 心理描写 艺术魅力 对立统一
  • 简介:<正>苏联对外友好和文化协会联合会,为表彰我国文学翻译家、画家高莽同志为译介苏联各民族文学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特授于他文化艺术友谊奖。苏驻华大使尼·尼·索洛维约夫于1991年5月10日在使馆主持了授奖仪式。首都文化界人士30余

  • 标签: 苏联 友谊 文化界 大使 文学翻译 文学艺术
  • 简介:艺术美──格拉宁拯救人类心灵的药方张兰芬苏联解体后,苏联文学也随之划上了句号。但苏联文学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那种“好为人师”、参与人生、干预生活的传统却不会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亡,相反,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上帝死了”、马克思主义被摒弃、人...

  • 标签: 艺术美 人类心灵 自然美 人的灵魂 苏联文学 俄罗斯
  • 简介:戛戛(1933-)身穿黑色羽绒短大衣,头戴黑色鸭舌帽,拎着黑色大画夹,背着黑色大皮包,在伊拉陪同下出现在我家门口。他脸上白皮肤透着粉红,银白的头发,银白的胡须,满脸微笑。他那庞大的身躯勉强从我家的过道中挤到客厅门口。到了门口,突然站住了。“你们瞧!”他惊叫了一声,两?..

  • 标签: 散文 人物题材 画家 俄罗斯
  • 简介: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李延龄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是独特的文学。它之所以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俄罗斯人在中国土地上创造的。笔者以为,它既是俄罗斯的,又是中国的。是的,它是俄罗斯的,但它与俄罗斯本土文学不一样;是的,也有理由说它是中国的,但它与中国文学又有区...

  • 标签: 俄罗斯侨民 哈尔滨俄侨文学 文学作品 诗歌 俄罗斯文学 知识分子
  • 简介:据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俄罗斯侨民现象。《清史录》记载,康熙22年(1683年),清廷命令:“罗刹(指俄罗斯人)归顺人颇多,应另编为一左领,令其彼此相依,庶有资藉。”①不过,那仅仅是开端而已。大批俄罗斯侨民现象的出现是在1889年(光...

  • 标签: 哈尔滨俄侨文学 俄罗斯侨民 中东路 中东铁路 经济基础 文化
  • 简介:文化符号学是以洛特曼为领军人物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的核心理论;该理论研究呈现了洛特曼从符号走向符号域(semiosphere,又译为符号圈)的逻辑思维线索:"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该逻辑思维线索包含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符号是最基本因素,符号构成文本,文本构成文化,而文化构成符号域。[1](30-34)本期"符号学"栏目刊出四篇文章,以洛特曼文化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分别对关涉上述基本范畴的语言意识、艺术本文、象征符号、符号情境等展开研究。

  • 标签: 情境文化 意识艺术 文化符号学
  • 简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恐怖魔鬼我认为,《群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小说。20岁时,我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我被惊呆了,震撼了,吓住了,同时,也深深地信服了。没有一部小说对我的影响如此深刻,没有一个故事让我如此深入地了解到人类的灵魂——人对权力的欲望,人的宽容能力,人的自欺与欺人能力,人对信仰的爱、恨与渴求,人对神圣与世俗的沉溺。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政治小说 《群魔》 能力 故事 世俗
  • 简介:<正>屠格涅夫在给福楼拜的一封信中说过,“在我们时代,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同时兼做批评家的。”作家本人就是一个兼做批评家的艺术家,他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艺术见解。屠格涅夫不仅继承和捍卫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而且以来自创作实践的独特见解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他不愧为现实主义的大师,也称得上现实主义的批评家。

  • 标签: 屠格涅夫 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创作 创作理论 俄国作家 创作实践
  • 简介: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发明,甚至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己的发明。但是,人们很少谈论人文科学领域的发明。本文通过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里的发明案例,尤其是通过文学理论领域的宣言及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表明在人文科学里不但需要开辟自己的实践领域,从事人文发明,而且人文发明还可以改造人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的发明家一样,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发明家同样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在科研体系里,在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应该有人文发明的位置。

  • 标签: 人文发明 人文工艺 经营学 文艺学 宣言
  • 简介: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是在荒凉的、被德国人占领的巴黎度完自己最后的人生时光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纵使是在75岁这样的年纪他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天早餐之前,他都是首先来到自己的工作室,不停地写啊,读啊,无休止地在

  • 标签: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 思想家 评论家 艺术家 俄罗斯 《沙皇与革命》
  • 简介:苏联文学的泛政治化发展倾向刘鸿武,苏洁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十月革命后诞生的苏联文学,在许多方面都是较为独特的,尤其是它与苏联政治的那种超乎寻常的特殊关系,历来为人们普遍关注。这种关系,总体上说是一种政治深深制约影响文学,而文学则从属服务于政...

  • 标签: 苏联文学史 泛政治化 国家政治 十月革命 俄国文学 苏联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