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绝命后卫师》自在央视热播以来,好评如潮。它在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等方面的较完美的融合使它成为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它既承继了以往新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点,又有自己的诸多创新之处,令人拍案叫好。作为一部向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的电视剧,

  • 标签: 革命历史题材 可看性 好评如潮 精品之作 湘江战役 陈树
  • 简介:在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暨赵一曼烈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剧作家》杂志推出了张明媛女士的话剧《赵一曼》。《赵》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转换的手法,全景式地回顾了赵一曼烈士从韶华童真、成长觉悟、终于融人革命洪流、到英勇就义的人生历程。在有限的时空中,作者倾注了极其丰富的人性情感:从烈士对母亲、对丈夫、对祖国的挚爱;对侵略者、对汉奸、对战争的刻骨仇恨;面对惨绝人寰的酷刑侮辱,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剧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没有起伏迭宕的紧张情节,也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大悲大痛,但却无孔不入,环环递进,步步深入,又层层超越。在时空转换中,看似随意道来,却是独具匠心,剧中人物情感真切,绵密婉约,叙述简洁,描写精微,入木透骨,显现了女性作者特有的精细和执着.寄托了对烈士无限的敬仰和深切怀念。最为突出的是幕落前那一组带有血腥味的数字,是在告诫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这也正是《赵》剧的主题意义所在。这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女性文化特征的表现方式。

  • 标签: 革命历史题材 赵一曼 话剧艺术 女性作者 抗日战争 《赵一曼》
  • 简介:(上)我这个走资派许多人提起文化大革命好像一场恶梦,更多的人把这场恶梦归之于江张姚王四个人的阴谋。的确,这也有点像恶梦,像见鬼,全世界还不曾有一个国家(哪怕是嗜杀的暴君统治的)自己动手毁坏国家,杀害大臣,关闭政府如同儿戏;但是,这不是梦。

  • 标签: 文化大革命 国民党 毛主席 共产党 资本主义 反革命
  • 简介:当评说新世纪诗歌时,显然主要以20世纪后期作为参照,这表明某种不可割裂的具有延续性的诗歌传统。若说1980年代“朦胧诗”是以“文化大革命”作为相对的精神对应坐标,1990年代“第三代”突兀于“社会转型期”,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则缚于“经济大革命”并短兵相接。

  • 标签: “文化大革命” 经济 新世纪诗歌 诗意 社会转型期 20世纪
  • 简介:2009年9月初,我应邀率团赴英国伦敦参加第六届英国防务系统与装备国际展览会。出于学习历史文化的愿望,我尤为关注英国工业革命历史。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和跨越,工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成为迄今影响人类社会最重大历史事件之一。从爱丁堡到格拉斯哥、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工业革命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记忆之中,引发无数的思考和遐想。

  • 标签: 英国工业革命 曼彻斯特 英国人 历史遗迹 爱丁堡 利物浦
  • 简介:1仅就戏剧艺术领域而论,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戏剧艺术)起码具有三种形态或称三大体系,这就是现实主义——“完全的现实主义”(或称内外平衡兼顾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或称内部现实主义)。对于这三种形态或体系,如从纵向的戏剧发展历史

  • 标签: 现实主义戏剧 创作题材 戏剧艺术 创作方法 剧作家 戏剧创作
  • 简介:革命历史影片作为主旋律电影之一,如何在响应意识形态的要求的同时讲好故事?本文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这三部以南昌起义为题材的电影为例,讨论三种不同的革命历史讲述方式。分别是:以虚构的小叙事来结构大历史,以中心人物的塑造来安排情节,以商业类型片的方式来再现历史。本文分析了这三种故事讲述方式各自的优劣之处,认为意识形态的表达趋于隐蔽,更加尊重电影的艺术规律是革命历史片发展的一种趋势。

  • 标签: 革命历史片 意识形态 叙事
  • 简介: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横跨一个半世纪的中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个案中最宏大、最复杂的社会变动。这段时间的中国革命包含了政治学理论中所有类型的“革命”——千禧年式的农民叛乱(太平天国),无政府式的暴动(义和拳),政变(西安事变和林彪事件),军事叛变(北洋军阀时期),国共内战(1945-1949),自上而下发动的全国性动乱(文化大革命)。其中同时伴随着极其复杂的意识形态竞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文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这种竞争至今仍在台湾海峡两岸以及海外许多华人社区以各种不同形式持续着。本书不打算研究这些革命,而只是研究对这些革命的“讲述”。更具体地说,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以“小说”形式对这些历史变动所作的叙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小说”被卷入革命之中,担负起“新一国之民”(梁启超)或“改造国民性”(鲁迅)的重任;另一方面,“小说形式”本身也在这漫长的一个世纪里发生着不容忽视的“革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想象、虚构和叙述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小说”有时直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部分(“齿轮与螺丝钉”、“旗帜和炸弹”),有时,却于边缘处记下了正...

  • 标签: 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
  • 简介:摘要在中国革命时期,因为毛泽东始终是在战斗中的第一线,所以在进行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从而实际的情况出发,不可以墨守成规,反对本本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得其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的探索有了很大的进步。

  • 标签:
  • 简介:既用历史视野,也用当代视野审美并书写历史,在整个当代文学中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历史小说的创作基本与革命历史小说同步发展,但其对历史的言说突破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内容局限,形成了对既往历史经久不衰的叙事——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李自成》到近年来的《西去的骑手》,至今仍方兴未艾。

  • 标签: 革命历史小说 历史题材 历史叙事 小说叙事 当代文学 《李自成》
  • 简介:近年来,在《鲁迅和新儒学的历史碰撞》(《文艺报》)、《“两个翅膀论”献疑》(《文艺争鸣》)等文中,笔者曾一再论及“五四”文学革命历史功过。但皆因篇幅所限,语焉不详。现单独成文,专论此点,以就教于读者与专家。

  • 标签: “五四”文学 白话文学 审美意识 人文精神 “鸳蝴派”文学
  • 简介:何大草的历走小说,力图书写历史中被压抑的“他异元素”,建构女性作为主体性的历史。其主要表现为:女性的叙述视角、对女性欲望的肯定和书写以及对传统女性扁平化形象的突破。

  • 标签: 何大草 历史小说 女性 主体性
  • 简介:本文意在梳理"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运动初期关于"革命文学"的历史叙述.包括:"革命文学"言论的编纂以及创造社成员、鲁迅、"革命者"等不同身份和立场的批评者的发言方式、言论意图及其与自身经验的关系.以此分辨关于"革命文学"不同的叙述模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和其中蕴含的政治、文化意识的较量与争夺.

  • 标签: “革命文学” 争夺 构造 谱系 左翼文学运动 历史叙述
  • 简介:摘要群众文艺创作属于社会文化艺术的基础构成,这类艺术作品的取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意愿。作为当下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应不断地挖掘群众喜爱的题材尤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借此不断丰富和提升群众文艺作品的品质,并取得最佳的收视效果。文章先分析群众文艺创作的宗旨,然后探讨群众文艺创作中挖掘历史题材的作用与时代意义,最后结合群众文艺创作中挖掘历史题材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

  • 标签:
  • 简介:抗战为郭沫若提供了一个弄潮的机遇,让他得以作为文化领军人物,尽展才华,叱咤风云,取得文武两方面的巨大成就,发挥了特殊作用。历史虽然以自己的方式选择了郭沫若,但郭沫若人生经历中所包含的悲剧因素又限制了郭沫若,围绕他的是非曲直的判断,首先应从时代方面去检讨,方可保证其评说不演绎为当代的误读。

  • 标签: 抗战 文化班头 判断
  • 简介:“解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以至与“革命”和“历史”有关的“小说”或“大众文艺”,可以说是一批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者近年的“冲动”。就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而言,继收集了多位中国中青年学者精辟的“解读”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1993)的出版,已从北京、纽约、芝加哥、伊州香槟辗转到香港“落户”的黄子平的个人专著《革命·历史·小说》(1996)最近又问世。黄子平说,过去七年他“身心二境”而“无法沉潜”,是这书“粗糙不成体系/系统/体统”的原因之一。对于我这个在过去七年也曾经就一些当代的“革命历史小说”和黄子平的批评意识进行“解读”的读者来说,从书中却能读出一点包括批评对象和批评主体的“体”、“系”和“统”来。从内容编排来看,十章的《革命·历史·小说》可以分作两部分。占前五章的第一部分集中讨论“革命历史小说”,即批评者界定为中国大陆五十至七十年代生产的一大批“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2页)的作品;第二部分则由没有明显的连贯性的后五章所组成,涉及的批评对象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到西西的《肥土镇灰阑...

  • 标签: 中的解读 历史小说 子平革命
  • 简介:本文从信息传播、文学社会学和小说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李劼人出版于1937年的初版《大波》中的历史叙事。作为一种讲故事和信息传达方式的“龙门阵”,在这部小说中既是表现手段又是表现和反观的对象。通过对小说的叙述格局,以及其中大量出现的“转述体”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是如何以“拟谣言”的龙门阵声口,重现了保路风潮中为各方势力所必争的公共舆论空间,从而相对从容地渗透进自己对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中“民权”问题之本质的思考的。

  • 标签: 李劼人 《大波》 保路风潮 转述 龙门阵
  • 简介:李锐的《旧址》(1992)和《银城故事)(2001)是当代中国以革命题材的新历史小说中的佼佼者。本文讨论李锐如何从历史主义立场强调历史的具体性、独立性和开放性。这种历史主义立场使他在《旧址》中不仅呈现了历史的多面性和流动性而且还揭示了极端革命的真相及其荒诞,暴露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根本差别。在《银城故事》中这种历史主义倾向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减轻创作主体对历史阐释的干扰的同时,李锐着眼于银城的具体物质人文环境,揭示出在这种具体环境中发生的反清革命既没有社会基础也没有社会影响。《旧址》与《银城故事》之间的区别体现出李锐如何在革命逐步失去意义的环境中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革命

  • 标签: 李锐小说 革命 真相 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