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9世纪20世纪初,是欧洲列强疯狂抢夺和瓜分非洲的时期,在多难的非洲大陆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后起之秀的德国也不例外,他急切的想要分一杯羹,不甘于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强国。它的殖民扩张始终跟它的外交政策同步,在非洲的扩张也一直伴随着和其他列强的冲突和争夺,在对殖民地的管理上也带有自己独有的军事专制特征。

  • 标签: 十九世纪末 德国 非洲 殖民扩张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气质的"启蒙"的消失,是与康德所倡导的"批判现存世界的能力"的丧失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在世界史领域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将十九世纪英国和欧洲的崛起看作"历史必然",这既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真正

  • 标签: 思考十九世纪 重新思考
  • 简介:摘要十九世纪,中国大地经历了亘古未有的变动,中国各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十九世纪中外交往的主力军是传教士和商人,基于商人沟通交流的需要,从而产生了“洋泾浜”英语,而传教士的目的是传播新教,这就使得他们必须要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以便向中国民众传播福音,他们翻译西方文献、编写字典,甚至在马六甲建立语言学校。

  • 标签:
  • 简介: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一时期,英美文学的发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多种不同的文学流派相继产生,如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流派.此时,人性意识,尤其是女性意识开始繁荣,女性小说大量问世,涌现出了许多典型的女性主义形象,本文就十九世纪英美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中的女性主义 十九世纪英美 女性主义意识
  • 简介:一一八一○年,德国机械师考夫曼(JohannFriedrichKaufmann,1785—1865)造出来的"自动吹号手"在德累斯顿亮相。这个神气活现的号手吹得令人惊艳,据说"不仅拥有精确、强大的力度和纯净的声音","还富有温情","跟人一样有表现力,但显然比人更有效率,不知疲倦"。这个目光坚定的号手至今还留存于慕尼黑博物馆。"

  • 标签: 慕尼黑 十九世纪 三国演义 考夫曼 德累斯顿 管风琴
  • 简介: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门户开放,19世纪法国戏剧里的中国形象逐渐加入写实元素。戏剧舞台上的中国,不再只局限于滑稽调笑的趣味题材,而尝试取材同时代的中国时事现况。上演于1861年的《北京掠城记》,以英法联军之役期间的中国远征为主题,舞台场面壮观,剧场技术纯熟。通过剧中远征东亚的军事将领,以及随行的传教人员和记者的眼光,《北京掠城记》为当时的法国观众塑造一个衰颓苍凉却又揉合凄美想像的中华帝国。此剧后来甚至启发日本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在中日甲午战争创作了《壮绝快绝日清战争》。

  • 标签: 十九世纪法国 英法联军之役 北京掠城记 中国形象 丹纳瑞
  • 简介:作为清代说部珍品,《聊斋志异》虽不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收,然却见菩于《马礼逊手稿书目》(1824年)、《亚洲文会中文图书馆书目》(1838年)、《中国经典书目》(1867年)等19世纪西人编纂的中国书目。这些书目不仅将《聊斋志异》著录在册,而且对其作者、版本、内容、文体等展开或多或少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19世纪西人眼中的《聊斋志异》,而且对《聊斋志异》在西方的翻译、接受与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标签: 聊斋志异 西人编纂的中国书目 书目著录
  • 简介:20世纪叶中国文学的疲软之相构成了文学的“世纪现象”。这种文学势态的尴尬,是由于社会转型期作家的生存方式与文学理想的矛盾、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衡量作品的价值尺度的悖反以及艺术消费中的曲高和寡等原因造成的。走出世纪的文学阴影,需要从调适心态、培植观念和找回艺术原点诸方面开辟文学的活力之源,重塑文学的生命之根,以便让调整后的文学搭乘强劲的经济快车齐步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 标签: 文学 世纪末现象 成因 对策
  • 简介:在这繁华俗世中,朱天文像一朵骄傲的水仙迎风独立孤独绽放。有时候觉得她的小说就像花瓣一样在风中散落。从早期唯美风格的青春写作到近期的世纪观照,朱天文用感性之笔写理性之格局,这世纪的华丽和虚无,从朱天文手中流出,清风徐徐地吹开涟漪,投影着台湾社会的花开花谢梦幻无常。

  • 标签: 朱天文 华丽 唯美风格 台湾社会 小说 中流
  • 简介:20世纪的中国大陆诗歌,是以一场“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论争为浓重记忆而结尾的。对于这场论争,在一般诗歌公众看来,似乎是由“民间”一方率先发难,“知识分子”一方被动应战的“是非之争”、“权利之争”,且因“知识分子”一方的一些代表诗人,利用阐释空间的褊狭,在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坛占尽声名、立为主流,“民间”一方不免给人以“造反”、“争风”的嫌疑。

  • 标签: 诗歌 中国 文学 20世纪 90年代
  • 简介:《雾都孤儿》始终把镜头还原在真实的生活中,那凝重的画面里传达出的真实氛围的营造,那种街头的四处流浪的生存环境的还原,包括明暗对比犹如油画的画面风格,都把旧时代的特有风貌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艺术的感染力。可以说,中国电影还从没有过表现同一时代的那种底层生活的电影作品。中国电影的欠缺,通过这部电影可以明晰地看出来,不仅仅在电影制作的质量上,而且在电影的内在精神上,我们都缺少许多。

  • 标签: 中国电影 雾都孤儿 明暗对比 十九世纪 旧时代 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