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五、本来面目与借镜西方研究国学,包含经学、史学、思想、文学,“五四”以来,方法与途径大抵有两大抉择,一是借镜西方学说,一是还我本来面目。自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来,这是一大反思。胡适之、朱自清、陈寅恪、钱钟书家,都是学贯中西,道通古今之学者,前后发言,于上述课题,却有殊途同归之见解,如胡适之云:

  • 标签: 学术创新 本来面目 “五四” 中学为体 殊途同归 胡适之
  • 简介:《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史记今注》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本,廓清真伪,并附录《史记断限与残缺补窜考辨》集中说明。本书前身是1990年初版的《史记今本新注》,此次对全书做了修订与改造,不仅纠正了前身的许多错误,还改正了中华点校本中的一些错误。现简体横排,加以注释,供广大读者、学者参考。

  • 标签: 《史记》 今注 纪传体通史 黄帝时代 司马迁 汉武帝
  • 简介:2012年11月15日,第63届美国全国图书奖公布,路易丝·厄德里克以《屋》获得该年度的小说奖。

  • 标签: 图书奖 德里克 小说 美国
  • 简介:评价理论分为态度、介入、级差三个系统。它是研究语篇中词汇语法框架所体现出的人际意义的理论。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语言简练、内容深刻,体现了人们对待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和思想道德水准。用评价理论对《白象似的群山》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小说语篇资源的深层次解读,展现小说中人物间的人际意义。更多还原

  • 标签: 评价理论 《白象似的群山》 人际意义
  • 简介:《伤逝》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自发表以来,研究者们从各种可能的角度、运用各种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不仅证明了它的多义性,更证明了它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分析涓生的精神变化。

  • 标签: 《伤逝》 精神分析 力比多 鲁迅
  • 简介: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国后前30年索尔·贝娄作品被排斥在阅读和研究视野之外。后30年来,我国对索尔·贝娄小说研究经历了开创、发展和初步繁荣三个阶段,对贝娄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成果丰硕。其中,形式研究成为我国迥异于国外同期贝娄研究的中国特色,但我国的贝娄研究尚未能参与国际对话,成果的原创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索尔·贝娄 小说研究 历史考察
  • 简介: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解读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通过对情节单元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排列和聚合,揭示了文本表层的"二元对立"关系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社会结构。

  • 标签: 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呼啸山庄》因其“神秘莫测”的主题以及主人公之间扑朔迷离的爱恨情仇一直饱受争议。而精神分析学理论尤其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有助于理解小说和人物,但是在学界从该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的却并不多。本文拟通过身份认同视角对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关系进行解析,解读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缘由及其言行表现,并进一步揭示女作家的爱情观。在勃朗特看来,唯有死才能让羁旅在生之地的爱人们得到重生,回到互为彼此的状态中去。如果此生无法相聚,那么死后就能实现,这是女作家为男女主人公设定的救赎之路。

  • 标签: 《呼啸山庄》 身份认同 精神分析 希刺克厉夫 凯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