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在《时时刻刻》中坎宁安采用了后现代互文性的文本策略,对20世纪经典小说《达罗卫夫人》从人物到情节、从主题到象征,进行了全面的戏仿。在女性主义的掩饰下,坎宁安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现代美国版本的达罗卫夫人。如果说《达罗卫夫人》是对原子的分解,在显微镜下观察达罗卫夫人的一天,赋予人类日常活动以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时时刻刻》则是把原子重新组合,把以往在不同小说中分别表现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精心设计的万花筒里进行观察,把现实生活与虑构作品融为一体,创作与阅读同时展开,开拓了小说创作新的空间。

  • 标签: 小说创作 《达罗卫夫人》 东西 戏仿 互文性 象征
  • 简介:当代爱尔兰诗人迈克·朗利在其诗作中多次引入荷马史诗中的诗节或意象,以具有“地方色彩”的词汇予以再现,重新彰显了其中为柏拉图诗学所贬损的形象或文辞,思索了暴力、哀悼与和解等主题。本文引入西蒙娜·薇依、朱迪斯·巴特勒等思想家关于史诗的论述,探讨朗利的“史诗书写”,指出其“荷马诗节”既承继了古典世界的深蕴与厚重,又附加了当代政治的现实感与紧迫性,不仅是援古证今的修辞术,还是隐晦的诗学策略,指向了一种“反柏拉图”的“脆弱美学”。

  • 标签: 北爱尔兰 荷马 哀悼 和平 脆弱性
  • 简介:本论文从分析迈克·坎宁安的小说《时时刻刻》入手,探讨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为女性提供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的文化空间和女性独特的现代与后现代都市经验。伍尔夫代表着现代女性与城市的瓜葛,背离乡村传统,向往繁华都市;布朗太太是现代与后现代二者之间的联结,她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挫折表明了女性希望走出幽闭的私人领域,在公共领域里增加女性的可见度和公共影响力;克拉丽莎则是后现代小叙事的代言人,她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以妇女自己的语言和标准描述女性生活的体验,在公共领域将妇女问题包括进来,真正走出欲望的空洞以实现心灵的解放。

  • 标签: 现代 后现代 女性 城市境遇
  • 简介:德国画家埃里希·黑克尔章容埃里希·黑克尔(ErichHeckel,1883_1970)是德国“桥社”画家,生于萨克森的多贝仁,1904年在德累斯顿理工大学学习建筑,1905年同基希纳、施密特-罗特卢夫及弗里茨·布莱尔创立了“桥社”,1911年移居柏林...

  • 标签: 国画家 德累斯顿 套色木刻 青年画家 马蒂斯 施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