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触觉器官是我们最大的感觉器官,但人类对触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医学、生物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层面,在文学研究领域鲜有专门系统的研究。加令顿的《触觉现代主义》可谓这方面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在这部专著中,加令顿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触觉,特别是人手与阶级、地位、大众消费、心理欲望、性别关系、自我认知、认知能力拓展、人际交流、时间与空间定位等的关系,探讨了文学中的触觉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之间的美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察了现代主义文学触觉转向背后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动因。同时,她还探讨了人手与身体分离后的种种可怕后果。

  • 标签: 加令顿 《触觉现代主义》 触觉 社会地位 记忆 自我
  • 简介:《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精心选取近现代中国(晚清与民国)各类士人的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序跋汇编等,为读者提供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史叙事背后的历史细节,展现大变革时代的个人生活图景。第二辑十三种:《翁斌孙日记》《张佩纶日记》《吴兔床日记》《赵元成日记(外一种)》《1934—1935中缅边界调查日记》《十八国游历日记》《潘德舆家书与日记》《翁同爵家书系年考》《张祥河奏折》《爱

  • 标签: 中国近现代 史料丛刊 稀见史料
  • 简介:在本雅明之前,传统批评将狄更斯与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用文学蒙太奇的方法探索狄更斯、城市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验、记忆、闲逛等维度发现了狄更斯的现代性,重铸了狄更斯的形象,即狄更斯的小说用具有碎片意义的话语表述了现代城市经验的非连续性、转瞬即逝性和记忆的空间化,洞悉了现代性的本质。

  • 标签: 本雅明 狄更斯 现代性
  • 简介: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在阅读和鉴赏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形势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同时语言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也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戏仿"手法是后现代美国文学田园语言中的重要特点之一,滑稽嘲讽的语言形式让文本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轻松地传达出来。

  • 标签: 美国后现代文学 田园语言 戏仿
  • 简介:吴佳骏的散文集《雀舌黄杨》是献给中国乡村的一支挽歌,一支深蕴悲凉且悠长的挽歌,书写了乡村社会如何被“恶之花”侵袭、污染、掏空,沦落为一个荒凉破败、人性异化的世界。作者对乡村人事的书写用情甚深,能于“无情”中写出“真情”和“深情”,笔之力与情之深相得益彰。

  • 标签: 吴佳骏 《雀舌黄杨》 忧患意识 天地之宽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马金莲与傅爱毛的作品,勾勒出宁夏西海固与河南中原不同地域文化的轮廓,对两地文化进行共时性研究;从民俗宗教视角切入,旨在展现现代性给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强调现代性及其同质性带给普通下层民众的冲击,使人对不同地域的现代性困境产生一定的思考。

  • 标签: 马金莲 傅爱毛 民俗宗教 现代性
  • 简介:“书写”是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文化特性之一,是与各个时代的历史、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叙事形式。詹姆逊以符号学,即意符与指符的关系为衡量标准,兼顾社会发展的背景,尤其是科学技术对文化事业的深远影响,由现实主义的线性书写入手,分析了从现代主义有目的的蒙太奇拼贴到后现代主义无目的的大杂烩这一精神分裂式书写产生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詹姆逊还密切地洞察到自己所处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将自己的书写逻辑由印刷的平面空间延伸至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空间。虽然社会的进步远胜于理论构建的速度,但詹姆逊的书写理论仍然为当今新媒体叙事研究带来了灵感和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书写 精神分裂 矩阵
  • 简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异国女性形象书写经历了从“西方主体化”到“东方主体化”再到以“主体间性”视域来观照异国女性的过程。这些形态各异的异国女性形象,既呈现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对异国文化和异国女性的社会集体想象,又传达了中国现代女性的性别经验与个人体验。她们是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建构身份、确立自我认同的重要路径。

  • 标签: 现代女作家 异国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