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郁贤皓教授是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唐代文史研究专家,迄今已出版学术著作20余种,涵盖文学与史学的诸多方面。文学方面的代表作为李白研究系列著作,史学研究的代表作有《唐刺史考全编》,文献研究的著作有《元和姓纂》及《四校记》的整理。

  • 标签: 郁贤皓 治学方法 学术成就 《唐刺史考全编》 学术著作 《元和姓纂》
  • 简介:清代陈端生创作的弹词小说《再生缘》是清代文人弹词的代表作。其主人孟丽君是清代弹词小说中第一个披上男装,却不愿脱下的典型。孟丽君形象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男装身份而做的种种努力上面。其实这也是作者对现实秩序抵触情绪的理想寄托,是对"女主内"现存秩序的彻底革命。小说在叙事、心理描写、语言艺术上都堪称一流,是典型的叙事诗。

  • 标签: 《再生缘》 孟丽君 女扮男装 叙事诗
  • 简介:荀子不仅是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在秦汉之际,荀子和屈原的风格依然并存。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荀子》政论文的主要特点是:文辞犀利而有规法,既有力度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荀子》的文章达到了诸子百家的顶峰,直接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 标签: 荀子 思想 诗赋 晋地文学
  • 简介:民国前期,中西思想碰撞、新旧文化交替,晚清以来形成的同光体、汉魏六朝诗派、中晚唐诗派、桐城诗派等复古的诗派依旧活跃诗坛,新兴的南社及后来的白话诗派风头正劲;至三四十年代,学界对宋诗的整体评价纷纭错综,或唐宋持平,或尊唐黜宋。正是在这一文化生态环境与诗学背景下,此期新编宋诗总集既赓续了传统诗歌总集的旧模式,又在编撰缘起、审美取向、呈现形态上表现出一些新特征、新成就

  • 标签: 诗歌总集 民国前期 宋诗 文学环境 成就 编撰
  • 简介:赵逵夫先生,甘肃省西和县人,1942年12月生,1967年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9年,考取了著名声韵学家、古文论专家郭晋稀教授的

  • 标签: 屈原 诗经 赵逵夫 离骚 甘肃省 重大问题
  • 简介:2008年12月6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联合举办的2008(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年会主题为“开启新的三十年”.如何“寻求改革新动力”是年会研讨的主要议题。数百位企业家就中国过去三十年间最大的成功.未来改革新动力中国如何赢得先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中国企业家 俱乐部 终身成就奖 任正非 企业领袖 年会
  • 简介: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工作,更是影响巨大。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这个特有的贡献并没受到学界、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足够重视。本文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对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工作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予以详细阐发,对二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理论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引起学界对中国文学英译工作的普遍重视。

  • 标签: 杨宪益 戴乃迭 翻译文学
  • 简介:<正>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史诗,辉煌的革命斗争造就杰出的人民英雄。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希腊史诗适应于他们的时代,我们时代有自己的生活、形式、史诗。艾·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正是我们时代的一部壮丽非凡的革命史诗,是当代英雄朱德将军的一尊青铜雕象。

  • 标签: 纪实文学 朱德 毛泽东 红军 革命史诗 中国人民
  • 简介:薄迦丘和乔叟在欧洲中世纪文学进入现代文学的转折过程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和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形式、内容到主题思想都受到的影响,乔叟则把薄迦丘的影响创造性的运用于的创作中,取得了杰出成就,他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塑造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批现实主义群像;他超越英国历史阶段,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明显人文主义思想的文学家;他探索和实验各种诗艺形式和创作手法,并为英国文学创立和引进了多种文学体裁;也因之而成为一部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思想多元的开放性文学巨著.

  • 标签: 故事 《十日谈》 英国文学 乔叟 现实主义 中世纪文学
  • 简介:在宋词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过一些流派,这是词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宋词作家作品是否可以分为豪放与婉约两大派,这是古典文学爱好者们颇感困惑的问题。笔者谨从历史追溯与词学辨析的角度,即可以证实宋词不存在流派。

  • 标签: 宋词 词学 流派 婉约 豪放 古典文学
  • 简介:<正>以前我们经常听到农民作家、工人作家和战士作家这样的称谓,但近三十年来很少听到了。我记得刘醒龙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就叫《农民作家》。最近几年出现了一批打工作家,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诉求,反映打工阶层的生活和命运,文学界把他们命名为"打工作家",

  • 标签: 农村题材 刘醒龙 文学传统 赵树理 狗日 中国当代社会
  • 简介:从叙事视角来看,见证叙事有两种形式。在单一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大都是孤证,局外人和旁观者很难考证其真实性。在多重视角的见证叙事中,见证人提供的证词可能相互印证,也可能陷入罗生门式的证据陷阱。这就使见证叙事陷入了"见证的危机"。威尔科米尔斯基造假事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见证人的伦理身份不容僭越。见证叙事的"罗生门",这个证据学中最为纠结的"戈尔迪之结",恰恰归结为一个伦理结。这表明,"见证的危机",其实是伦理的危机。为什么不能作伪证?如何走出见证的危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术语的建构,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钥匙。

  • 标签: 见证叙事 伪证 证据学 文学伦理学
  • 简介:我们谁都知道,让子女上好的学校、读有用的书,才能让子女有出息,成为接班人。但是,我们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不能让子女认定家族企业、家庭财富自然是他的,而是应该让他感受到竞争。没有竞争压力,人是不容易有进取心的,上再好的学校也没用。今天的独生子女之所以比过去的中国子女更没有接班能力,原因在于此。

  • 标签: “富二代” 独生子女 竞争压力 家族企业 家庭财富 接班人
  • 简介:本文是《哈姆雷特:“延宕”,还是“等待”,问题所在》的上半部分,从人性和宗教两方面解读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不仅挖掘出了人性深处最丰富、最复杂的隐秘世界,也发现了博爱与宽恕、复仇与救赎、毁灭与复活的基督教主题。

  • 标签: 《哈姆雷特》 人性 宗教
  • 简介:北宋人写的词中,往往借用了前人诗句,或修改前人的诗句以入词,却能做到浑然一体,似是天成,毫无拼接的痕迹。我们把这种借用古人诗的成句来抒发自己一时感情的写作手段,姑且称之为借境。因为它不是词人自己独特的创造,而是从前人诗的武库中借来的。

  • 标签: 借境问题 文学研究 中国
  • 简介:当代译介学理论范式的文化学转向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本文讨论翻译中变异的产生,认为它们同时受到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的制约。

  • 标签: 文学翻译 变异 非文本因素 制约
  • 简介:对于一般读者,阅读古典散文的障碍,主要在词汇上,处处皆是陌生的字、词和典故。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大,只要查阅字典就可能迎刃而解。就是很熟悉的词,也可能茫然,甚至误读,这是由于不知古今语义的差异,用现代汉语的语义去理解而造成的。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并不是品质恶劣的意思,而是卑微鄙陋,地处偏僻、见识不高的意思。如“坐”,作为动词,查查字典,就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人并没有椅子凳子,只有席子和几,坐的动作,有点像今天的跪,只不过把臀部紧贴在脚上。

  • 标签: 古代散文 方法问题 解读 《出师表》 古典散文 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