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诗歌》一诗是毕晓普61岁时的创作,通常认为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或家族关系的诗歌。笔者通过潜文本发现《诗歌》文本与潜文本之间存在裂痕,进一步发现这是一首关于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的重要诗篇。毕晓普用诗歌形式阐述其艺术美学观如下:1.诗歌再现画面层次和细节;2.诗歌高仿个人经验,但二者不可等同;3.打造诗歌形式的"布里斯托板"。这些为我们深入理解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诗歌 画面 仿真 “布里斯托板”
  • 简介:2012年法国探索正午出版社发行了尼克尔·贝尔托著的《鲍里斯,你来自何方?》,书中详尽地论述了鲍里斯·维昂从出生到青年的成长环境,及其对他日后文艺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维昂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的创作风格、对宗教与世俗权威的嘲讽以及憎恨战争的写作主题无不与其生长环境相关。对于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维昂的生长环境对其创作所起的作用,而且有益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社会寓意。

  • 标签: 贝尔托《鲍里斯 你来自何方?》 维昂 战争 黑色幽默
  • 简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Wolf,1929-)是当代德国文坛最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1968年以小说《追忆克里斯塔·T》享誉文坛,然而,其创作生涯充满坎坷和纷争,特别是以原东德情报局为创作题材的小说《何去何从》,在两德统一后掀起德国文坛的轩然大波,她本人也由此招致了莫须有的非议。在新作《一年中的一天》出版之际,她接受了《明镜》著名评论员弗尔克·哈格(VolkerHage)、马蒂亚斯·施莱博尔(MathiasSchreiber)的专访。在采访中,她畅谈了原东德的日常生活、身为作家的亲身体验,并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作《一年中的一天》畅谈了自己的创作感言,表现了一个长者超脱的睿智和泰然的心态,让读者在轻松舒缓的语境中追忆和反思1960——2000年间的悠悠岁月和沧桑巨变。

  • 标签: 小说 《一年中的一天》 访谈录 创作生涯 创作题材 《明镜》
  • 简介:里斯塔·沃尔夫的小说擅于将女性的疾病作为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以象征和隐喻作为审美手段和叙述策略,感叹和控诉女性的悲苦人生,解剖积弱成疾的主体危机和社会病态.她的作品既是德国女性精神疗伤的备忘录,也是时代的精神隐喻和社会的历史表征.

  • 标签: 克里斯塔·沃尔夫 疾病意象 主体危机 隐喻 表征
  • 简介:为了促进我国美国学教学和研究,为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美国文学、美国概况(历史、社会与文化)课师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日前启动"中国西部教师美国学暑期研修计划"。该项目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将由中美名师联合授课,面向我国西部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在西部地区开设美国学系列课程,内容涵盖"美国文学"、"美国历史"、"美国社会与文化"等课程以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专题讲座。

  • 标签: 高级研修班 中国西部 专业教师 美国学 暑期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