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正>1980年3月26日苏联《文学报》登载了马尔科夫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摘译如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实质的争论早就存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一争论更为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以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极广泛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虽然也承认这些可能性,但实际上却把这些可能性理解得很窄。我的看法接近第一种观点。我们的同时代人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是积极向上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近二十年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艺术创作 可能性 艺术概括
  • 简介:<正>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于1991年5月在济南举行了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长吴富恒作了工作汇报。经酝酿协商,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改由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的挂靠单位。

  • 标签: 美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 代表 换届选举 理事会
  • 简介:他的作品流露了对谍报工作的怀疑,反映了间谍幻想的破灭。《俄国情报》是他1989年发表的新作,小说以一包绝密的涉及苏联军事机密的书稿为线索,围绕着英国出版商布莱尔被迫充当间谍的遭遇以及和苏联妇女卡佳的爱情纠葛展开情节,勾勒出在当前缓和的形势下西方间谍工作的新特点,以及英美间谍机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 标签: 兰道 我不知道 克莱夫 洛夫 告诉我 对我说
  • 简介:苏联作家弗拉基米尔·库宁(ВладимирКунин)写的中篇小说《国际女郎》(《Интердевока》)是苏联最新出版的第一本以妓女为主人公的小说。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发行量近百万册。除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出版外,苏联又和瑞典合作,把这部小说拍成同名电影在苏联及许多国家放映,从而引起了更大的轰动。妓女题材一向列为苏联文学的“禁区”,《国际女郎》的得以出版是苏联新盘策的产物。小说描写—美丽姑娘塔尼娅,为了追求高消费生活和出国,不惜成为以外国人为对象的妓女——“国际女郎”。小说作者曾参与处理“国际女郎”有关的案件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素材,熟悉她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小说在展现当前苏联出现的这一社会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但是在有些地方,作者却以怜悯、同情甚至欣费的态度,来描写那些“国际女郎”的生活,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批判现实的意义。这部作品在苏联也是褒贬皆有。读者阅后有何意见,欢迎寄给我们。

  • 标签: 国际女郎 季克 瑞典人 齐奥 对我说 苏联人
  • 简介:<正>我出生在一个叫高邮的城市,这里到处都可见到水。古老的运河从城西缓缓流过,倒映着高邮美丽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运河的东面,是水波浩淼的高邮湖,伫立湖边,宛如看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岸边芦苇摇曳,氤氲着朦胧的水的气息。一这样的水是美丽的。古运河是一条"悬河",站在运河大堤上,可

  • 标签: 黄昏时分 独自一人 汪曾祺 家乡人 水上人家 麻鸭
  • 简介:  看到读出的数据,玛格丽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有心理准备,但未曾料想到事态会如此严重.  "阿莫斯,"她的声音透过厚厚的防护服传来,"过来看看这个."阿莫斯来到她身边,依旧那么精神抖擞.……

  • 标签: 感染神经
  • 简介:《俄国情报》1989年在美国出版后,深深地打动了美国读者的心,在《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单上雄居榜首,被书评界称为“一部紧扣历史的令人叹服的惊险小说”。本篇根据1989年5月《纽约时报书评》同名书评摘译。

  • 标签: 纽约时报书评 惊险小说 男女主人公 令人 情报部门 中心人物
  • 简介:此生我上了三好大学。第一好大学,是1963年考上了有“最高学府”之誉的北京大学,而且读的是文科中最吃香的中文系,据说毕业后前途无量。但学校名声虽好,可惜口惠实不至,因为只念了两年书,再扣除下乡下厂劳动锻炼的时间,也就念了一年半的书,该学的东西许多都没学。

  • 标签: 北京大学 劳动锻炼 中文系 毕业 学校
  • 简介:  爱荷华大学作家讲习的创意写作学科是爱荷华大学的代表性学科之一,多年来一直雄居全美大学同类专业的排名之首,其创意写作项目更是所有同类写作项目的典范,不仅为美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作家,也为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创意写作的师资.……

  • 标签: 作家讲习所 爱荷华大学作家 讲习所巡礼
  • 简介:汤显祖一生共创作了五部戏剧,"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在艺术上,从多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戏剧和史传传统,重点是不平则鸣的抒愤传统、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和以幻为真的创作传统。更多还原

  • 标签: 《牡丹亭》 不平则鸣 温柔敦厚 以幻为真
  • 简介:<正>1990年7月1日至5日,中苏文学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中苏比较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有中苏学者参加的一次盛会。国内著名苏联文学学者戈宝权、叶水夫、李明滨等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或与会发言。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世界文学研究

  • 标签: 国际研讨会 中苏文学 苏联文学 比较研究 戈宝权 文学作品
  • 简介:<正>9月20日,’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SHANGHAIINTERNA-TIONALSHAKESPEAREFE-STNAL)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院隆重开幕。这次历时一周的盛会,是1984年“中莎会”成立和1986年首次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以来,在中国莎学研究、莎剧演出历史上的又一创举,有着继往开来的深远意义。本次戏剧节的中心活动是莎剧演出。参加本次演出的,主要有九个节目,它们是上海人艺的《奥赛罗》、上海戏院学院的《亨利四世》、上海儿艺的《威尼斯商人》、哈尔滨歌剧院的《特罗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上海越剧院的《王子复仇记》、古蔽屏风表演班与上海现代人剧社合演的《哈姆雷特》,以及英国索尔兹伯里剧团与爱丁堡皇家书院剧团合演的《第十二夜》,英国利兹大学戏剧系演出的《麦克白》和德国纽伦堡青年剧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利叶》。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莎剧 《哈姆雷特》 莎学研究 《麦克白》 《威尼斯商人》
  • 简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漫谈任光宣甘世纪以来,科学领域生机盎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个新的科技革命高潮。这种时代的新形势引起了我国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科学与艺术两者的关系问题,也愈来愈引起我国文艺界人士的广泛兴趣,成为文...

  • 标签: 艺术与科学 科学和艺术 科学家 艺术家 艺术作品 科学技术
  • 简介:<正>由国际经验美学学会主办的第11届国际经验美学会议,于1990年8月22日——25日在布达佩斯举行。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近三十个国家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的议题有:(1)图像知觉——偏爱——审美经验;(2)艺术创造力;(3)艺术——计算机——数学美学;(4)音乐心理学;(5)文学理解心理学;(6)环境心理学。会议共收到70多篇论文。除主旨讲演以外,按以上6个专题分组宣读论文并进行讨论。

  • 标签: 艺术创造力 经验美学 数学美学 文学 会议综述 比喻
  • 简介:本论文集是由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福建省文学学会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于福建武夷山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论文100馀篇,时间由先秦纵贯到晚清,反映了当前中国古代散文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中国古代散文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 散文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书架
  • 简介:2007年2月28日,农历春节后的北京,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后第二天,一位名叫彭桓武的科学家孤独地走完了他92年的生命历程。这位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勋章”获得者、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逝世的消息,除了在中科院网站、部分科技类报刊与其家乡——湖北麻城的地方媒体有报道外,彭桓武先生的离世,与那些天充斥各大网站头条的章子怡恋情猜测的消息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而他终其一生奋斗的事业:中国的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和基础物理等事物,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

  • 标签: 科学家 “边缘人”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理论物理学家 生命历程 两弹一星
  • 简介:围绕科学禁区与科学家责任的这些问题一直是知识界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我们这个一步步滑进科技万能时代的社会亟待做出回答的。同样,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不可能也不应当躲在科学的象牙塔里,必须在狭隘和狂热的科学热情与沉重的社会责任之间做出选择。三位世界伟大的剧作家就这一系列问题在他们的剧作中展开讨论,对科学研究科学家面临的困惑和选择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家成为承担人类责任的伟大的人的种种可能性。

  • 标签: 科学剧 布莱希特 迪伦马特 弗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