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方侃,上海时代创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就职于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从事亚太地区企业管理咨询与研究。2001年起,落脚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从事针对“海归”创业的VC基金投资与管理工作,是上海最早从事本土VC、股权投资的人士之一。关于本土VC与股权投资,方博士结合长期的项目实践,为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 标签: 股权投资 起步阶段 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 张江高科技园区 中国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纪政是体坛家喻户晓的名字,就像现在的刘翔一样。1968年.在墨西哥第十九届奥运会上.她夺得女子80米低栏铜牌,成为第一个在奥运会上拿到奖牌的中国女子。从1969年到1970年,纪政共破、平世界纪录8次:从1964年到1970年。她共刨亚洲纪录44次。她在运动生涯中,共获得77次国际比赛金牌,被各国称为“东方羚羊”。当初创造田径奇迹的纪政今年已经65岁了,近日她来到上海.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为我们畅谈她的过去以及她与体育与慈善的不解之缘。

  • 标签: 纪政 人生 世界纪录 六七十年代 运动生涯 国际比赛
  • 简介:本文讨论奥斯维辛之后重要德语诗人保罗·策兰诗学的发生之源。策兰回应历史事件的主要方式,即是在作品中以被灾难标记并改变的语言与形象,去颠倒、阻断、撤销纳粹意识形态所宣扬的事态可直接表象性以及语言对事件在场的召唤之权能。本文并不阐释具体的策兰诗作,而仅仅保持为对策兰诗歌发生之基底的勾勒,尝试去理解后奥斯维辛艺术与诗如何突破纳粹对世界的过度表象,突破词与对象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走向先验统觉破裂之后的表象自身的间距。策兰对陌异者的期许,暗示总体化灾难之后的诗歌要求言说主体摒弃对灾难的自然态度,从话语法则的内在变更入手进行诗化创造。

  • 标签: 保罗·策兰 表象 灾难 奥斯维辛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针对道德沦丧和世风日下的社会语境,借鉴吸收伦理学思想,融合以往的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文学批评方法。自2004年聂珍钊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来,国内的外国文学批评现在已是方兴未艾。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建构与发展、学界对这一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特点与方法,以及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总体情况做出评述。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理论建构与发展 存在问题
  • 简介:本文首先阐述了西方学界关于后经典叙事学两个发展阶段的划分。文章认为,在第二阶段,后经典叙事学彰显出六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动向:一、叙事学新流派的不断涌现;二、对叙事学研究跨学科路径的重访与反思;三、叙事学研究的'历时转向';四、叙事学研究的'跨国界转向';五、对叙事学家个人学术思想的研究;六、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之间的交叉整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动向也是后经典叙事学在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与核心命题。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第二阶段 命题
  • 简介: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的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的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作者的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的回应展开。文中涉及的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读伟大创作——以诗为例》为题,于2013—2015年间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共同采集完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以当代主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一历史使命问题为着眼点,将访谈中的部分选段作了情境化处理,从而使整篇论文上升到前沿社会学研究所关注的层面(布鲁贝克、卡萨诺瓦和马莱舍维奇等学者均聚焦过这一问题)。正是诗歌语言本身的找寻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枚试金石,继而引发了作者“更从何处觅诗源?”的探问。

  • 标签: 诗歌 归属感 召唤 特质
  • 简介:在辽宁现代文学发生期,除了大量小说、诗歌涌现之外,文学批评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评论家写作之余针对当时的文学现象、创作心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下的新旧交锋等等展开讨论与批评,不乏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文章。其中以穆儒丐发表得最多,很多已经涉及到文学理论的高度。作为编辑和作家,他的批评见地深入浅出,对读者和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现代 发生期 文学批评 穆儒丐
  • 简介:学术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立和全世界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成形可以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提出、得到初步拥护到遭遇部分人反对,其间的论争过程正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术创新的过程。反对中国学派的提法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做法,其结果是使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仍然处于学科上的“失语”状态。在欧洲,法国学派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进了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和法国学派的建立,因此,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是完全必要的。中国学派的提出并不就等于完成了学术创新,还必须找到学术创新的路径。中国学派提出的“跨异质文化”、“跨文明”、“失语症”、“变异学”、“文学的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等命题正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路径,也是学术创新的具体表现。学术创新既不能排斥西方,也不能排斥中国,要以我为主在现实的基本问题上找到学术创新的基本点,同时,在学术方法上要有创新。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全球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不仅是对比较文学的贡献,同时,在创新思路和方法、路径上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 标签: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第三阶段 学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