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正>涅克拉,对于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优美的抒情诗,他的“直面人生”的态度,都早已受到大家的喜爱和重视。但是,对于这位俄罗斯著名诗人的研究,我们还限于极少数人和一些零星文字,就连翻译过来的专门文章也很有限,这是十分

  • 标签: 涅克拉索夫 俄罗斯 直面人生 别林斯基 抒情诗 作品
  • 简介:纳博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论布尔加的讽刺艺术曾予平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艺术就是使人得到新鲜感,艺术本质上的手法是奇异化。布尔加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把奇异化手法创造性地应用于讽刺艺术。他几乎总是选取最为奇特的现实,把自己的主人公置于最不寻常的外在和心理...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讽刺艺术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障》 奇异化 帕乌斯托夫斯基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另一世界”或“另一世界性”,是纳博传达其文学要义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但是,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多倾向于将“另一世界”理解为具有某种神秘意义的精神内核。本文认为,“另一世界”是纳博创建的具有现代性的多重意义空间;将“另一世界”放置在多重语境里来分析,可以更好地解读纳博的艺术特色。本文以纳博短篇小说为例,从“火车”这一隐喻出发,通过探究“另一世界”的心理、历史叙事、自我以及文化建构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来阐释纳博的“另一世界”之旅。

  • 标签: 纳博科夫 短篇小说“另一世界” “火车” 他者
  • 简介:<正>我漫无目的地走了许久,来到一条河边。河上有座桥,不远处有家客栈。我就象走进家似地走进了客栈。屋里弥漫着炭火的暖气,燃烧的火光把人影投在墙壁上。

  • 标签: 渡船 缆绳 名字 眼睛 村庄 头巾
  • 简介:纳博用作画的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的讲述融入绘画的框架内,让小说的情节模仿画中的场景,达到“以诗入画”的效果。最后,纳博视理想的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的文字进行着如画般的书写。画入诗,诗入画、诗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小说中“诗如画”的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
  • 简介:让·诺埃尔·庞克拉齐30岁时发表第一部作品。1990年,在他40岁之际,他因所写的第五部书《冬季宿营地》获格迪西斯文学奖。1990年颁发的这一大奖认可了文学反映本世纪末的巨大灾难——爱滋病。这一疾病渗透小说家们的想象,如同肺结核萦绕19世纪作家的想象一样——从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到荣膺诺贝尔奖的托马斯·曼的《魔山》。庞克拉齐的成功促使我们向他探询他称为“紫病”的爱滋病。

  • 标签: 托马斯·曼 拉齐 魔山 格迪 埃尔 一无所能
  • 简介:<正>我亲爱的托利亚,你没有和我一起来到美国,没有呆在这个最令人讨厌的纽约,这使我多么高兴啊!我曾经懊丧得想上吊。依扎陀拉是个美丽绝伦的女人,但撒谎的本事却不亚于万卡。她在俄国时向我们夸耀她拥有的那些存款和别墅——都是谎话。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只好等到凑够了路费再回莫斯科。在这世界上我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还是莫斯科。芝加哥那些密如蛛网的“万条街”只配用来放猪。大概正因为如此那里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屠宰场。

  • 标签: 莫斯科 芝加哥 纽约 俄语 屠宰场 俄国诗歌
  • 简介:马球、高尔夫、游艇,出身平湖农村的他,如今的生活却和这些奢华运动联系在一起;从服装、印刷到度假旅游,他腾挪跳跃于截然不同的行当,却又游刃有余,并力争做到极致;背负着众多的压力,但他依然自信地用行动告诉人们:我的强项是看到未来的趋势。

  • 标签: 李勤夫 生意 浪漫 学习 度假旅游 高尔夫
  • 简介:<正>安托万·佩斯纳(Antoinepeusner,1886—1962),法国雕塑家,生于俄国。构成主义雕塑代表人物。十五岁立志要作一名艺术家。曾在基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一年。1911年去巴黎,看到了独立沙龙展出的首届立体派展览会,受到了很次的影响。回到俄国住了一年,1913年又前往巴黎。这一次在那里不仅同美国雕塑家阿希彭和意大利画家红迪利阿尼,而且同

  • 标签: 法国 意大利 艺术家 巴黎 作品 雕塑家
  • 简介:<正>灼热的铁流……灼热的铁流已经干涸,满腔热血停止了燃烧、呼啸……别了高炉,跨进家屋,哎哟一声,随声跌倒……死了——这位老师傅。髯间没有一茎银丝,据说连胸痛也未曾有过,死于劳动中天长日久铁钻血管血流滞涩。

  • 标签: 高炉 灼热 诗选 燃烧 胸痛 花儿
  • 简介:<正>1980年3月26日苏联《文学报》登载了马尔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摘译如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实质的争论早就存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一争论更为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以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极广泛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虽然也承认这些可能性,但实际上却把这些可能性理解得很窄。我的看法接近第一种观点。我们的同时代人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是积极向上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近二十年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艺术创作 可能性 艺术概括
  • 简介:<正>十九世纪俄国诗歌在涅克拉去世之后进入了八十年代的低潮,可以说是人去楼空,后继乏人。这一点,纳德松痛切地感受到了:我在昏睡,人人都在可耻地昏睡……我们做了什么?哪儿有我们的劳动?难道我们说过铮铮有声的话?……不,你还是不要呼唤我们前进……后退吧!那里的生活更加沸腾,那里,致命的怀疑的压迫不会把神圣的事业断送!然而,正象潮汐现象一样。一次退潮,往往意味着又一个高潮的到来,俄国诗歌中象征主义的出现恰好应验了这一点。从这个意

  • 标签: 象征主义理论 八十年代 俄国文学 现实主义 法国象征主义 领袖
  • 简介:<正>德国画家阿列克赛·亚伦斯基(AlexejJawlensky1864—1941)出生于俄国。1882年在莫斯科开始军事生涯,不久转入圣彼得堡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06年迁居慕尼黑,在安东·阿兹伯绘画学校继续学习艺术,并在该校与康定斯基相识。1909年成为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同“青骑士”画家交往密切,1924年同康定斯基等人创办了“四青骑士社”。

  • 标签: 德国表现主义 几何形体 康定斯基 国画家 马蒂斯 专科学校
  • 简介:<正>1925年元月14日晚上九点,一个新生婴儿在东京都四谷区永住町、官僚出身、家道中落的平冈家诞生了。祖父平冈定太郎给他命名公威。与武家有姻亲关系的祖母永井夏子,因为对儿子梓未能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官僚大失所望,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个新生的孙儿身上。在孙儿出生后第四十九天,她就将孙儿从儿媳倭文重的怀里夺了过来,置于自己的身边娇宠地抚养。母亲给孩子喂奶也限定在十至十五分钟之内。公威会说会走了,她仍将公威整天关在自己的病房里,怕公威学坏,不让公威与男伙伴游戏,只能与女孩玩耍;平时除喂奶时间外,不让公威与母亲、户外大自然和男伙伴接触,过着“三重隔离状态”的生活。幼年的公威被关在祖母的病房里,常常独自埋头阅读童话集,有时一个漫长的下午完全沉湎在童话世界的光怪陆离的思想中。譬如,他凝望着圣女贞德骑士般的图片形

  • 标签: 三岛由纪夫 自卫队 天皇制 日本古典文学 川端康成 童话世界
  • 简介:<正>爱之于我——有如星光闪耀照亮恶的世界;爱之于我——有如命令一道召向善的事业。爱情的主题,是瓦·费奥多罗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上引诗句见于他的诗集《爱情之书》。费奥多罗的不少爱情诗不仅是“我”爱情上的甘苦欢悲之情的宣泄,而且蕴含着爱情生活的哲理,对读者不无启示作用。诗人说:“《爱情之书》是我心灵的自白,所以里边没有说教。但毕竟希望从诗人的自白中也能汲取教益。”“希望从诗人的自白中也能汲取教益”,这不啻诗人创作思想的自白。在费奥多罗笔下,最具有“个人内心抒情”性质的爱情诗尚且如此,他写诗力求艺术性与思想

  • 标签: 爱情诗 诗歌创作 爱情生活 创作思想 基本主题 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