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新视角。生态自我观具有勇于承担的人格魅力,自我和谐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从更高层次看是一种生存和道德智慧。《红字》中的海丝特是一位在父权主义、清教教规以及道德谴责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她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一种优雅生存的生活方式,走出了生存的困顿,最终形成了其"自我"人格的重构。

  • 标签: 《红字》 海丝特 生态自我观 自我人格重构
  • 简介:同中国现当代社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一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也历经了长途跋涉和步履蹒跚的艰辛。解放前,胡适、周作人和朱自清等学者都从事了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研究,但不管他们是从进化论还是循环论抑或用史学家的眼光来关照新文学,其目的都是为新文学确立历史主体地位,这种文学史是一元形态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文学史的书写又受到当时政治体制的影响。

  • 标签: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新中国成立 生态批评 生态视角 多元化
  • 简介:满族传统的渔猎文化和自然环境有着多维度的融合关系,萨满神话以万物有灵论为其哲学基础,以其原始诗性思维尊奉自然、敬畏自然,对话自然,隐含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因而较旱地具有了生态美学的维度。满族萨满教椎崇天地合一,万物有灵,物我混融,万物同亲。在满族萨满教神话中,人类与自然互动,并与自然万物有一种血亲关系。萨满沟通天地神人,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①因而,满族萨满神话的创作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特点。

  • 标签: 满族 萨满神话 生态美学
  • 简介:查尔斯·狄更斯一生致力于揭露19世纪英国工业化导致的种种生态危机,如物质环境的恶化,人性的扭曲等等。在积极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过程中,狄更斯形成了感悟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态思想,这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形势是极具启示意义的。

  • 标签: 查尔斯·狄更斯 生态危机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 简介:20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是一条潜隐的线索。中原浓郁的地域特色、严峻的生态现实,为河南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河南作家观照天地万物的“诗心”,特别是一以贯之的以文学关怀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生态意识诉求”。从对自然美单纯的维护与赞颂到对生态整体和谐的倚重,从发自本能的融于自然的绿色之思到对理想生态家园的文化想象和理性构建,从对人类片面生存方式的生态批判,到以强烈的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

  • 标签: 生态意识 河南作家 20世纪 人与自然关系 生长 河南文学
  • 简介:在中国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叙事无疑是神话中的“女娲抟黄土作人”和《左传》中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受土的故事了。《太平御览》卷十八引《风俗通》日:“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於短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及庸者引缅人也。”①《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载:“(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 标签: 中国文学 生态文学 叙事 土地 三十年 《太平御览》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深圳文学一直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存在。这不仅仅因为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重镇而诞生和成长,更重要的是,它一直以一种充满活力的姿态活跃于中国当代文坛,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某种程度上引领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深圳文学在以“打工文学”的名义诱发了一股写作潮流的同时,也将自身对一个城市的书写载入中国文学的历程。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生态 写作倾向 深圳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