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评论家要有两手:第一手是阅读文学作品;第二手是知识结构。欲作优秀评论家,于第一手同应努力,但关键还在第二手。凭才情年少成名者,很快遭遇瓶颈,即因第一手硬、第二手软。

  • 标签: 文学评论家 文学作品 知识结构
  • 简介:并称是唐代文学发展史和学术史中的一种习见现象。如何并称,关乎语言符号秩序,而并称现象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文学评论意义。如果说并称是抽象、浓缩的符号,阐释就是不可缺少的意义还原,通过还原实现对选择对象的再选择和淘汰,以达成文学经典化的推进。从并称的出现,到意义的生成,价值的确认,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些并称对象进入了唐代主流作家群体,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而另一些对象则在“循名责实”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其中有许多必然和偶然的因素.而无论必然.抑或偶然.作为唐代文学史的资源.总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 标签: 并称 唐代作家 语言秩序 评论价值
  • 简介:论钟敬文文学评论的学术品格———读《芸香楼文艺论集》蔡清富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钟敬文先生的文艺评论集,书名为《芸香楼文艺论集》。它搜集了钟老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文艺评论106篇(关于民间文学的文章因另有专集,故基本未收),全书53...

  • 标签: 文学评论 学术品格 民间文艺学 钟敬文 鲁迅 李金发
  • 简介:我一直在犹豫,在何平身上用“大器晚成”这个词是否妥当。何平的批评文字引起人们的关注确实是这几年的事,但他却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与他同年代甚至更晚的同在大学执业的早已是教授、博导,而他还只是个副教授。这不是说他进步慢,不用功,而是他“觉悟”得实在太晚。何平1992年本科毕业,现在已经说不清他当年为什么没有接着读学位,而是分配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了老师。

  • 标签: 何平 文学评论 80年代 批评 气质 中等师范学校
  • 简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与芜杂共存的状况,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学艺术的社会、伦理乃至政治价值取向的紊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 标签: 政治价值取向 文艺理论 文学艺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批评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多有一些简方宁——读《红处方》许多作家热心于向所谓“人性的深层挖掘”。这种“挖掘”多是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的题目下,淋漓人性的弱点的。这里的偏颇显而易见。如果人性的“深层”就是人性弱点的天下,那么人类早就退回到她所揖别的原处去了。就像天有晴有阴一样...

  • 标签: 《土门》 《红处方》 贾平凹 作家 文学作品 人性弱点
  • 简介:心如明月玉如魂——序李晓兰《雪落红尘》山西自古出才女,古有班婕妤,近有石评梅,今有李晓兰。李晓兰的诗词已经名闻京城乃至全国,她是古体诗词与自由诗双管齐下,比翼齐飞。对古体诗词,我是望而生畏,但并不影响我喜欢。清晨常常诵读几首唐诗或宋词,一读就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 标签: 李晓兰 诗词创作 古体 石评梅 立世 几首
  • 简介:《杨光祖集》近日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的第三本评论集,作者为新锐的文学批评家.批评以尖锐犀利著称,此书主要研究当代文学.力争回到现场,凸显一种现场感。既有理论的深入探讨.也有文本细读,对当下热点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都有直接而敏捷的反应,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

  • 标签: 评论 杨光 人民出版社 文学批评家 当代文学 文本细读
  • 简介:只要打开时下各种与文学评论有关的报刊,你就会发现:评论文章虽然众多,作者却都是你已经熟悉的那些人。几乎每一部著名和不著名的作家新作问世,都能第一时间在报刊上看到他们写的评论,或听到他们在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 标签: 评论家 尴尬 职业 文学评论 评论文章 讨论会
  • 简介:<正>结联同志瘦弱、个头不高,据说儿时多病,几乎早夭,所以我认识他以后,总把他当成需要别人关照的“小弟弟”.但当我读着他的诗时,才感到我的认识中有那么多的片面性.这个集子中的很多诗都有着深思的哲理、跳荡的激情、强劲的力量.读读《天

  • 标签: 文艺评论 作品 杜鹃 语言 姑娘 作家
  • 简介:这些年来,评片、论人、议事的述评之作,显得少有生气,缺乏活力。振聋发聩,指点迷津,开发心智的评论深居简出,难得见面,让人想起评论的淡化、软化和异化。也许时兴“休闲”,随手翻来,影片的拍摄报道、演员访谈,星星们的起居行踪倒是不少,连那些不屑一顾的事儿也上了桌面。如一位女演员在剧情中有与男友接吻的镜头,居然把对手说“舌头往哪儿放”也写进了文章,未免无聊。某些文章的标题、设计也花里胡哨,自然更少不了搔首弄姿的玉照倩影,显示出一种当今报刊“理所当然”的时尚。某些电影报刊的如此这般,目的是为了争取读者。读者至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原也没错,可是现在读者爱看什么就给什么,貌似尊重,却不免做了尾巴,导致迎合

  • 标签: 电影评论 电影工作者 电影事业 电影创作 主创人员 读者服务
  • 简介:一、新中国电影评论的起步(1949──1952)(一)电影评论指导思想的确立与影评园地的开辟由于中国社会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中国人对电影之认识的特点是,一般只乐于或善于对个别影片与具体的电影现象发表议论,而对于涉及到电影的本质、本性、创作方法等方面属于宏观把握的理论问题,则缺乏深入系统地进行理性探讨的兴趣和习惯。1949年前中国电影理论与评论状况大抵如此,进入到新中国电影时期,在这个问题上也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过,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展开,以宣传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与评介国产影片,消除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影响为己任的电影批评,则比较活跃,并对电影创作

  • 标签: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艺术 新中国初期 电影剧 新中国电影 电影评论
  • 简介:救救文学批评——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路文彬回首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浮映于我们眼前的总是“传世”与“济世”那么两种话语在同文学本体孜孜不倦地纠缠无休,而且也总是后者会取得暂时的大获全胜。文学要履行自身的启蒙使命,必须面对来自传统以及时代的强大障碍...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新历史主义” 文学作品 文学批评家 文学研究
  • 简介:<正>林伟平在《今天的文学文学新人》(《上海文学》86年10期)一文中,记述了文艺理论家王元化对文学新人如下一些希望:我年轻时,前辈对我严格要求,热情鼓励.现在的老一代也应该这样爱护青年同志,同时也要多想想自己的青年时代,象鲁迅先生在《风筝》中所说的,不要忘了自己的儿时。

  • 标签: 上海文学 文艺理论家 评论家 王元化 青年时代 作家
  • 简介:一有文学就有批评,自古亦然。文学与其批评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批评是文学事业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借助于批评,文学在社会中伸展开来。建安时曹丕是诗人,同时又是文论家,他的文论史上划时代的《典论论文》就是“建安风骨”的张扬;西晋诗人陆机的《文赋》更是建安以后诗歌抒情化方向的深入拓展。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也没有忘记批评,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成为评介“清真”诗风的千古绝唱。然而到现在,却有这么一种情况:似乎不会也无能于文学创作的人才会去“批评”文学;批评家象“看守”,文学则是其监视对象,偶有赞誉,也常令文

  • 标签: 大诗人李白 建安风骨 文论史 文论家 典论论文 曹丕
  • 简介:1827年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滥觞,它不断为后世学者所解读、分析和阐发。20世纪下半叶,解构主义、后殖民理论兴起,解构了欧美中心主义,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来临。1993年伯恩海姆的报告,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中之一,就是比较文学应摒弃欧洲中心主义,而提倡多元文化主义,将比较文学研究范围扩大到东西方。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世界文学” 多元文化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 德论 解构主义
  • 简介:假如在八五年以前有人写这么一篇文章,指出前几年的所谓“反思”与“改革”文学都还没有跳出工具主义和准工具主义的樊篱,这篇文章一定会在文学界引起一点儿“效应”。即使是今天,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看到如此评价,或许仍会勃然大怒。

  • 标签: 改革文学 反思文学 花园街五号 布礼 《创业史》 李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