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  我站在午后的阳台上.三月的太阳照过来,这是乍暖还寒的季节,还是冥想与回忆的季节……山河寂静……一种喜悦来到我的心头.这时我想起了吕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

  • 标签: 迷离倾诉
  • 简介:<正>我在这里要研究几个句子。我把对句子的研究看成是“诗学语言学”的基础。传统诗学,也就是所谓的“文艺学”,所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整体意义和艺术效果,偶尔也会涉及作品的语言因素,但往往是将话语方式归结为“风格”范畴中加以探讨。除此之外,句法、句式仅仅是为了传达某一内容信息而采用的手段。当研究者一旦获取了这些信息之后,句子便可以像“药渣’一样地抛弃掉。这样,句子的功能便沦为一种“修辞”,而对句子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划给了一般语言学。一般语言学自然会关注句子。句子是一般语言学的最大研究单位。句子中包含了语言学的全部成分,任意截取一个句段,即可完成语言学研究的全部工作。因而,一般语言学到句子为止。诚然,我们也可以将一部作品看成是一个句子的扩大,但是(从诗学立场上看)一

  • 标签: 一般语言学 句子结构 诗学语言学 “自我” 鲁迅 《野草》
  • 简介:许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总是对“青楼”一词不怀好意心存暧昧,认为是妓院的代称——青楼总是与烟花脂粉、浪荡娼妓联在一起的不洁之所,而现在我终于知道:像许多在流传中意义发生改变的词语一样,“青楼”也大抵经历了漫长的语义演变.

  • 标签: 青楼凄凉
  • 简介:谁能想到,这些活着时被否定、被侮辱、被流放、被逼自杀与瘐死的诗人(我是说曼德尔斯塔姆、茨维塔耶娃、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死后倒成了那个世纪文学与人性的巅峰?自然是在今天看来。越是高拔的巅峰,越是需要退远了来看。越是高拔的巅峰越是险峻,而险峻本身也是所付代价的积累。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茨维塔耶娃 阿赫玛托娃 曼德尔 活着 诗人
  • 简介:一我的生活是出生前的犹豫——被称为现代世界先知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在一篇笔记里透露出这一短促的内心闪电。他对世界既感到恐惧又充满好奇,仿佛洞穴之中的鼹鼠那样,想象里的世界永远比真实的世界更强大,它既想窥探又被自已的孤独冥想堵回巢穴。出生前的来自母胎的绝对黑暗,覆盖着毕生的紧张可怕的期待。光明既诱惑他,又可能刺瞎他的双眼。然而出生是不可避免的,戏剧总要上演。卡夫卡的犹疑不决仅仅是他现时生活的内心状态,未来不可能被一个人的心所断绝。他所感到的,乃是世

  • 标签: 卡夫卡 现代世界 出生前 虚像 内心 生活
  • 简介:丹尼洛·契斯(DaniloKis,1935—1989)可以说是20世纪南斯拉夫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虽然小众,但是备受布罗茨基、昆德拉、桑塔格等大家的推崇。景凯旋先生曾在《地下——东欧萨米亚特随笔》中收录他的部分随笔。2014年,中信出版社也推出了契斯的三部小说。在此翻译的这篇随笔,译自桑塔格在契斯身后编选的《诗的人:随笔和访谈》一书。——译者手记

  • 标签: 纳博科夫 乡愁 中信出版社 南斯拉夫 20世纪 布罗茨基
  • 简介:否定入秋,心中的无明被滤清。天空瓦蓝——赐予我与世无争的一个眼神。我随性而动的几行诗句向经典靠拢,里尔克的谦逊也在其中。

  • 标签: 柠檬 里尔克 诗句
  • 简介:让鲁迅弃医从文的著名“幻灯片事件”,是现代中国一段重要的集体记忆。1922年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及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课堂“画片”上,见到替俄国人做军事侦探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头,周围是“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四年后,这一段经历在《藤野先生》中得以重述,课堂电影放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围着看的也是中国人,而“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标签: 鲁迅 “看” 阴影 《藤野先生》 中国人 弃医从文
  • 简介:带着一种缅怀的情绪追忆青春岁月,于漫长的历史跨度中全景扫描乡村与城市,在文学潮流的季节轮换中“以旧为新”,思考中国乡村向何处去,并以此清理和反省我们的知识以及所谓的知识界,

  • 标签: 知识界 反省 乌托邦 文学潮流 乡村 情绪
  • 简介:五味杂陈的中年倏忽将过。黄土汹涌,眼睁睁已漫至胸际。随着两鬓飞霜,前额日显空旷,脑袋和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被扭向身后。这里的“被扭向身后”,意指受控于某种无意识的力量;这种力量通常被称为“回忆”,但也可以更积极、主动一些,谓之“生命的反向追寻”。诗人们肯定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对他们来说,一边任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悲风在心中盘旋,一边想象史蒂文斯的钻石在不远处烨烨闪光,未尝不是另一种倜傥风流危险的平衡。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子川诗集《虚拟的往事》让我更多感受到的,就是混合着些微苦涩的清明与冲淡平和。

  • 标签: 虚拟 诗集 诗学 隐逸 水深 史蒂文斯
  • 简介:1860年代的俄国知识界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有了一个大转变,文学的巨人竞不如一双耐用的皮靴,个中缘由值得探究。本文立足文学论争史料,结合俄国社会思想史背景,详尽分析了莎翁在俄国那一历史时期的命运。

  • 标签: 莎士比亚与俄国 1860年代
  • 简介:  一艘轮船触礁后沉没了.几个幸运的人抓到了一只救生圈.救生圈在大海上漂了一天一夜,天亮时把他们带到了一座孤岛上.他们是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岛上长满了荒草,到处都是大石头,根本找不到一点吃的东西.几天后,他们饿得奄奄一息,马上就要见阎王了.……

  • 标签:
  • 简介:<正>鲁枢元在《心理批评的困窘》(光明日报1988年9月16日)一文中指出:心理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中的人的心灵活动。它面临的困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殊性造成的。作者认为,心理的弥漫性、心理的深潜性、心理的随意性,是造成心理批评的困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心理批评 心理活动 文学 主要原因 潜性 特殊性
  • 简介:<正>一、敏锐的直觉感受能力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家,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一种重要的资质,这就是敏锐的直觉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创造主体的一种优秀的个性特征,更为重要的它是创造主体对客体(生活)把握的重要能力。人类与客观现实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关系,就一般而言,这种关系

  • 标签: 主体心理 感受能力 现实生活 个性特征 艺术直觉 情绪记忆
  • 简介:<正>在现在流行的和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文艺学中,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创作被认为是作家对于人及其周围世界的审美反映,而这种审美反映的途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通过人和人的外貌、行动、社会生活事件,也可以通过周围及整个外部世界在人的感官、大脑、心灵产生的直觉、感知、记忆、印象、联想、情感、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来实现,既可以采用“按其本来面目”

  • 标签: 心理小说 主人公 俄苏 作家 心理描写 托尔斯泰
  • 简介:摘要本文从心理美学角度入手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中形形色色的“畸人”形象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对隐藏在表象下的真实景况进行挖掘,对小说作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层思考进行揭示。

  • 标签: 《小镇畸人》 心理美学 畸人
  • 简介:<正>在黑龙江的诗人群中,我们应当特别提到梁南,过去说起的“北大荒诗派”,许多论者都忽略了梁南诗歌的应有地位,把他排除在北方诗人的行列,这恐怕是一种不应有的失误。诗人出生在南方,但他的生命已扎根于黑龙江的泥土之中,他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北方特色。读他的诗,一种苍凉、宏阔的质感扑面而来,好象脚踏

  • 标签: 诗歌 黑龙江 泥土 “荒原” 诗歌意象 行列
  • 简介:<正>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所谓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所谓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术语,本来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特征。我们这里主要用以借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

  • 标签: 变态心理 精神病患者 心理状态 心理失调 思维 情感作用
  • 简介:王蒙的一碗稀粥被搅得沸沸扬扬。从这碗粥里,有人喝出了“对全盘西化观点的批判”,有人喝出了“改革艰难的忧思”,更有人喝出了“祭品”“纸弹”,台湾杂志上有人喝出了“批判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制度”……也许还有别的人喝出了别的味,就这样也已经够热闹了。兴奋、沮丧、愤愤然、无可奈何,因这碗粥引起的种种情绪不一而足。王蒙自己要向法律“起诉”,对簿公堂不成只好自己站出来写文章阐述这碗粥的“本味”。

  • 标签: 接受者 就这样 本味 汪曾祺 全盘西化 阅读作品
  • 简介:摘要近年来,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多过高、教师的自我定位过于完美、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界必须重视起来,以防止其成为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整个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隐患。

  • 标签: 心理健康 考核制度 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