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雅俗观念是书法审美中的重要范畴。高二对于书法雅俗观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古为雅,以今为俗,通过对章草的回溯和学习,来实现"草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的目的;以文为雅,以匠为俗,重视读书和诗文对于书法家审美趣味的陶冶作用,彰显书法的文化属性,强调以文养书;以清为雅,以浊为俗,这涉及到审美趣味的汰练和人生境界的提升,通过线条的瘦实现笔力的劲,以虚和的心境实现精神的自由。

  • 标签: 高二适 书法观念 章草
  • 简介:  他是个农民,但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十年来,坚持每天写作5∞字.每写完一篇,他都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再充满希望地寄往报纸杂志.遗憾的是,可他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

  • 标签: 理想转 转弯
  • 简介:一、忧思技术时代的倏忽变化和心性的加速变迁正持续不断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剧烈的震荡感和眩晕感.人们迫切地感到需要对世界和自我重新加以命名,或赋予旧的命名以新的内涵,以使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意义能尽快地向我们敞现出来.然而,变化了的世界需要以变化了的思维方式才能为之命名;变化了的意义需要以变化了的方式才能言说出来.

  • 标签: 言说方式 命名 自我 时代 变化 意义
  • 简介:  健康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回答.健康就像我们身边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朋友,快乐的时候,她会和你流露一样的灿烂笑容,悲伤的时候,她会亲热地拍拍你的肩膀,对你指出前面的哪个地方会有荆棘或绊脚石.……

  • 标签: 人类坚硬 坚硬骨头
  • 简介:  尽管科学家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记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研究人员认为,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你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

  • 标签: 人类大脑 公开秘密 大脑公开
  • 简介:  林肯预感到自己要死  美国著名的已故总统林肯在指挥并获得南北战争胜利后,于1865年4月4日遭到暗杀,这是世人皆知的史实.而林肯死前的三天就预感到自己要死,并且在自己最亲近人的聚会上讲了自己的预感,这也是在美国家喻户晓的.……

  • 标签: 人类真的 真的心灵感应
  • 简介:市场二人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剧场演出的二人,它是一种演艺存在,尽管有人喜欢有人厌烦;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引得人们众说纷纭。市场二人转制造了快乐,赢得了金钱,但也流失了传统,招致了热议,在种种关于市场二人的声音中显现着人们的观念碰撞。

  • 标签: 二人转 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得与失 文化现象 演出
  • 简介:在国内艺术人类学研究尚未成气候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艺术人类学本土化问题。早在1997年,郑元者就开始把中国艺术人类学“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作为课题研究,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在199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首次学术规划会议上,与会者则明确提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术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在本土化的艺术人类学资源中实现中国艺术理论和审美精神的现代性追求”。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本土化 现代性追求 反思 国家社科基金 学术目标
  • 简介:人类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唐戈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方面与人类学有相通之处。一次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为了向她解释清楚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我打比方说这种方法有点像中国作家的体验生活。我们知道,“真实性”一直是文学追求的目标,为此就要求作者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

  • 标签: 人类学者 寻根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化 异文化 小传统
  • 简介: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研究图腾文化,并对诗化民族图腾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年来,我在原始先民的图腾思维空间和现代人类的现代思维空间之间不断穿梭和思索,发现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它溶进现代人意识的历史折光随处可见,并对未来还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我也发现,现代人被自己所创造的文明消解的现象日趋严重,人类越来越丧失自我、丧失人的善之本性,与自然对立,与人“冷漠”,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针对现代人的此类现代病,最能完美地体现人性之本真的图腾观念,不能不是一副良药。

  • 标签: 图腾文化 现代人类 现代人意识 人与人 朝鲜民族 思维空间
  • 简介:1995年,文德斯远赴日本《寻找小津》,小津没有找到,却找到了生活的虚无本质。后来,他在《都市时装速记》里借山本耀司道出对东京的看法:东京是个没有国籍概念的城市。

  • 标签: 人类生活 文德斯 目击者 东京 速记
  • 简介:本文旨在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就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与小说做人类学思考。首先,指出鲁迅看重故事,且看重古代典籍中的老故事,并创造性地将典籍故事放入新编故事中以获得作者所要的意义。其次,鲁迅既借用典籍又突破典籍的束缚,将若干个典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以“新编”故事,且具小说艺术特性。再其次,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虚拟一脉来看,《故事新编》是我国从神话到传说,经先秦寓言,再经唐宋传奇和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至现代的代表,可用传奇文体概括之。为了实现传奇体小说的奇幻特性,鲁迅在小说人物、情节、古今语汇夹杂、时空倒错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最后,从《故事新编》意义发生方式考察,得出此作的特殊文本程式,导致文本没有阐释边界、属各时代读者、意义多向等特性,这正是后现代意义发生的方式。鲁迅《故事新编》凭借如上艺术的创造性,显示出讲述和倾听(书写和阅读)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性现象,故事始终蔓延和传递于口头与作家文学中,人类借对意义的需求与故事始终相伴。

  • 标签: 《故事新编》 小说 人类学 后现代 意义发生方式
  • 简介:翻译研究和文化人类学都是以文化和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作为语言转换媒介的翻译研究和研究文化与人性的文化人类学近年越来越多地被专家学者并置研究,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学转向背景下,理论借鉴之风日盛。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翻译研究 视域 语言转换 人文学科 专家学者
  • 简介:对2003年文学的不同评价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和上海社科院联合组织了一次对2003年文学的回顾和研讨.由于评价文学的视角和立场的差异,人们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有的认为文学越来越无离于现实,有的则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 数字技术
  • 简介: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学术生长点重读中国当代文学史逐渐成为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一些学者也以此建构起比较完整的重读思路。程光炜、李洁非在这方面相继完成了系列性的学术论文,引起人们关注。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动态 学术论文 重读 程光炜 李洁非
  •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生命形态 中年人 成长过程 文学发展
  • 简介:理论的沙场豆官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理论能够是面面俱到的,尽管它是能够自圆其说的。因了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其侧重点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量不同理论派别的应运而生,并且长时间以来,各种理论派别之间又相互争吵,相互攻讦,相互不服气,从而又形成了文学...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 文学史 读者接受 《红楼梦》
  • 简介:2016年暑假.对青年学者李洪华来说。显然是灿烂而愉快的日子。“结束在杜克大学既漫长又短暂、既新奇又单调的访学生活”,“听着窗外盛夏肆意的蝉声”,把“在杜克整理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连同基本打烊的(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小说研究》”装入行囊,满怀“一年来的访学也算差强人意了”的欣喜,以及与家人“自驾纵横美利坚,耳濡目染异国风情,徜徉美丽的杜克校园,聆听后现代主义大师和导师的精彩授课”之类的“难忘的记忆”,即将离开美国返回久违的家国,正所谓“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

  • 标签: 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 青年学者 杜克大学 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