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一场惨烈之状绝非“目不忍睹”4个字所能表述的战役——为了争夺一个凸出地面1300米的普通山包——以“中国第一抠”而闻名的山西“九毛九”阎老西愿出50万块大洋——数千名忠勇将士血淌肉糊堆满山岗——古今中外战史中少见的一位旅长、一位师长,还有一位浑身被日军重机枪连续11枪打得血窟窿遍布的军长,这么多高级将领阵亡于此。二战中国战区最高军事统帅蒋介石先生长歌当哭——呜呼!岛夷蛇豕,荐食上国,即噬台鲜,复攫东北,贪婪无厌,兵压平津,陷察攻晋,谓我无人。骄骄郝君,一军独领,身先士卒,纵横驰骋;刘君继踪,如影随形,我师生力,万钧雷霆。方其赴敌,宁惜一死,挺身杀贼,誓雪国耻,枪林弹雨,与寇偕亡,士气大振,无忝炎黄——我们真诚地悼念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日本强盗之被赶出中国谁能说不是必然的?毛泽东以他诗人的激情在延安的土台子上慷慨激昂——以一曲《黄河大合唱》闻名于世的冼星海激越地为之谱写了令人激奋的悼歌——而“西战线上三英雄,精忠报国郝刘郑”这则当时国人情感的晴雨表的民谣,也是妇孺皆知。

  • 标签: 忻口战役 中国战区 郝梦龄 阎老 《黄河大合唱》 精忠报国
  • 简介:“为国捐躯,军人的本分,怕什么,我去。”1907年9月15日.郭汝瑰出生于重庆铜梁县永嘉乡达吕池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之家。1926年初,郭汝瑰考入黄埔军校入伍生训练部学习。1930年冬,郭汝瑰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32年3月闻国,考入中国陆军大学第10期学习。1935考入陆大研究院深造。1937年5月,郭汝瑰调离陆军大学,到常德任国民党十八军十四师参谋长,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 标签: 将军 中国陆军 黄埔军校 铜梁县 研究院 参谋长
  • 简介:文楼老先生在经受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保留着一颗热诚的“中国心”,在艺术路上经历探索、回归、再探索这三个阶段后,将中国文人文化的精神与西方雕塑造型的技法相结合,创作出《竹》系列这一文人气质十足的雕塑作品,为中国雕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标签: 文楼 文人雕塑 中国传统文
  • 简介:西岭是个几百户的村庄,参加红军、八路军、抗日政府的人颇多。西岭高峻险峭,地处险要,三面是悬崖峭壁的深沟,有几条羊肠小道可以入村,只有一面是稍平的大道。鬼子多次扫荡西岭。

  • 标签: 李龙 羊肠小道 西岭 八路军 红军 抗日
  • 简介:我的父亲汪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职三十五年中,他的朋友 为北影厂写了四个电影剧本,六十年代的《耕云播雨》、《龙马精神》,“文革”后的《大河奔流》、《双雄会》,都搬上了银幕。 和北影的成功合作,表明 和北影是很有缘分的, 和父亲汪洋也是很有缘分的。父亲在五十年代就认识了 。 告诉我,他写作的恩师是邵荃麟,而真正引导他写电影剧本的是上海电影厂的导演沈浮。当时电影界中流传着“南徐北汪”的说法,也就是说电影界南方有上影厂的徐桑楚厂长,北方有北影厂的汪洋厂长。 是他们两位的好朋友,他为这两个厂连写带改近二十个电影剧本,他在电影界可以称为多产作家。军与父亲的接触更多还是在开文代会、电影会

  • 标签: 北影 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剧 《龙马精神》 阶级斗争 硬木家具
  • 简介:感窃喜吧忧郁会笑,清新脱俗的那种失望攀爬的无尽遐想孤傲与自负扎堆落户哭泣呗

  • 标签: 忧郁 清新
  • 简介:在香港,想找怀旧的滋味,荷活道是一个不错的好去处。比起香港的其它许多地方,荷里活道“旧”得让人费解。这么一个距中环并不太远的地方,却几乎看不到时代的光鲜。日暮的时候,荷里活道映着夕阳,晚风中飘着悠悠的年代气息,你会忽生一种错觉,岁月从未远去。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听起来像是一个传说故事,少君曾这样讲述他在中断十多年之后如何重新开始写诗:“我大学时期(按,“现代主义诗潮”热烈涌动的1980年代后期)写过一些诗,但那时大学生个个都写,只能算练笔。后来我就不写了,我一直以为自己过于理性,写不出诗来。

  • 标签: 诗人 少君 80年代后期 现代主义诗潮 传说故事 大学生
  • 简介:<正>杭育和他的葛川江系列小说曾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热点,人们纷纷从寻根、文化、地域、硬汉、文明和野蛮的冲突等多种角度对其进行讨论。这些讨论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成为昨日的话题,它们给杭育及其作品打上的“语言”印记也日渐消褪。当我们借助于时间的间距和新的视角重新阅读杭育的作品时,它们便以另外的面目呈现出来,我们希望由此能接近真正的杭育。

  • 标签: 李杭育 中国新时期文学 川江 作品 文人小说 文人趣味
  • 简介:邓颖超是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五四”运动起,她和周恩来便投身于他们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要拍一部反映邓颖超同志的故事影片,在她壮丽人生的非凡阅历中,那可歌可泣的事迹和篇章,是足够供创作者挑选的。而我却选择了拍《知儿太太》。电影《知儿太太》描写了抗战时期,化名为知儿太太的邓颖超与清华女大学生胡杏芬一段不同寻常的动人友谊。1993年初当我在《一代伟大女性──邓颖超》书中读到胡杏芬写于1939年的遗作,同名短篇纪实文后,立即被它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所吸引。但仅根据这短小的文章创作剧本是比较难的。于是我设法寻找到并逐个采访了有关知情者,同时到“北图”去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原著

  • 标签: 邓颖超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叙事方式 疗养院 周恩来 三十年代
  • 简介:<正>背景缘起背景缘起:特奥多尔·霍夫曼(TheodorHoffmann),退役海军上将,1935年2月27日生于德国古斯泰维尔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1952年参加东德人民军海军,先后担任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司令,1989年11月18日出任莫德罗政府的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长,1990年4月起任国家人民军总司令。在两德统一的前三天,即1990年9月30日退出现役。近日,霍夫曼将军来北京出席他的新书《最后一道命令》(中文版)发行式,笔者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访谈,其兴致有三:其一,他是未动一枪一弹将当时华约各国中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下令解散,并且使之和平融入西德联邦军队组成现在的德国国防军,而这种高度理解与完满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其二,柏林墙是上世纪"冷战"的象征,其最终的倒塌又是"冷战"终结的标志。而霍夫曼将军恰是这一记入人类历史史册的大事件的见证人。其三,二战以后世界仅东西德、南北朝鲜和中国存在着分离问题,霍夫曼将军亲历的和平统一将不失为一块可能在将来帮助我们中国人的"他山之石"。在对将军的整个访谈过程中,其对历史和部属的负责着实令人敬重,可其为柏林墙护卫士兵的申辩却显得偏狭。笔者在访谈中,为了说明成年人必须为选择而承担后果与清算,屡屡将其逼进死角,以至白发老人一脸窘相满头虚汗的情形,至今想起仍于心不忍!而将军最后转交的当时在东德来讲绝对是"超级机密"的事关东德军队转型的几份文件,随附访谈之后,可为了解当时东德军队最后处境的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 标签: 霍夫曼 两德统一 国家人民军 德国国防军 莫德罗 海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