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一就整个世界而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被称为中国大陆;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被称为岛国.大陆性文化和岛国性文化本来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但中日两国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却有许多共同点,尤其是传统文化,关系更加密切.

  • 标签: 儒学思想 日本 文化传播 思想文化 道德体系
  • 简介:19世纪中后期,在中国产生的汉字新词主要通过文字接触的途径实现了对日传播,为近代日语汉字新词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养料和参考,最终与大量在日本创造出来的汉字新词一起在近代日本社会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为20世纪初叶日语词汇流入汉语提供了可能。本文对汉字新词对日传播并实现新生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立足于中国和日本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分析了这一语言现象背后隐含着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揭示了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的特殊性、文化心理的差异性以及语言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等因素对汉字新词传播流向的影响。

  • 标签: 近代汉字新词 对日传播 文化要因
  • 简介:《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一书利用传播学、翻译学与语言学等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历时地梳理了中日两国的文学经典作品在对方国家的传播与翻译情况,用"互读"的新视角看待文化误读与文化选择的现象,并探讨了翻译方法的相关问题。

  • 标签: 中日文学经典 传播 翻译 互读
  • 简介:随着《法华经》的汉译与传播,六朝以后出现了专题性的《法华经》灵验记,至唐宋时期,类似的作品大量涌现。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些灵验记中对于女性《法华经》信者的描写与叙述,进而考察了这些女性信仰故事在东亚的传播

  • 标签: 法华经灵验记 女性信仰故事 东亚 传播
  • 简介:随着认知科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的深入发展,动态语言学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lwasaki的“多重语法假说”理论和金水敏、定延利之的“角色语言”理论。笔者从动态语言的视角出发,围绕角色语言与话语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考察了日本年轻人爱用的副词。结论是使用符合规范语法的副词还是使用年轻人赋予了特定意义的副词,取决于说话人要扮演的“话语角色”。当年轻人在扮演“成人”角色时,使用符合规范的副词;而当其要扮演“年轻人”角色时,则会使用赋予特定意义的独特的副词,本文将这类副词定义为“若者”副词。

  • 标签: 动态语言 角色语言 话语角色 “若者”副词
  • 简介: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大众文化重新兴起,打破一段时期以来单一文化的结构,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来自日本的大众文化显示了其巨大的影响力:如:动画片、电影、电视剧、漫画、流行歌曲、大众文学等。尽管如此,日本大众文化在学界却长期被忽略,相关研究迟滞不前。因此,本杂志计划于2010年第四期推出专题“日本大众文化的传播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踊跃投稿。

  • 标签: 大众文化传播 当代中国文化 日本 专题 20世纪80年代 征稿
  • 简介:本文以《国语学》杂志1999~2003年5年间刊登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日本世纪之交国语研究的动态进行一个概观及展望。《国语学》杂志是日本语言学界几大学会的会刊杂志中历史较长、也较具主导作用的代表杂志。笔者所选论文刊登的期间正值“国语学会”及其会刊《国语学》进行大幅调整的重要过渡期,密切关注它在研究领域、方向、内容以及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动态,不仅对我们了解日本国内日语研究的沿革、发展及其趋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日语学习和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及理论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 标签: 国语 日语学习 日本语 日语研究 语言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