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一就整个世界而言,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被称为中国大陆;日本国土狭小,四面环海,被称为岛国.大陆性文化和岛国性文化本来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但中日两国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却有许多共同点,尤其是传统文化,关系更加密切.

  • 标签: 儒学思想 日本 文化传播 思想文化 道德体系
  • 简介:19世纪中后期,在中国产生的汉字新词主要通过文字接触的途径实现了对日传播,为近代日语汉字新词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养料和参考,最终与大量在日本创造出来的汉字新词一起在近代日本社会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为20世纪初叶日语词汇流入汉语提供了可能。本文对汉字新词对日传播并实现新生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立足于中国和日本向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分析了这一语言现象背后隐含着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揭示了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的特殊性、文化心理的差异性以及语言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等因素对汉字新词传播流向的影响。

  • 标签: 近代汉字新词 对日传播 文化要因
  • 简介:《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一书利用传播学、翻译学与语言学等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历时地梳理了中日两国的文学经典作品在对方国家的传播与翻译情况,用"互读"的新视角看待文化误读与文化选择的现象,并探讨了翻译方法的相关问题。

  • 标签: 中日文学经典 传播 翻译 互读
  • 简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对于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掌握1607个日语常用汉字和5500个日语单词;每分钟的阅读速度不能低于180~200个字,阅读理解准确率必须达到80%以上。为了真正地贯彻大纲的要求,达到大纲的目标,我校在第三学期的课程中每周拿出四课时开设了阅读课。该课目前仍属于基础日语的范畴。至于今后能否从基础日语中独立出来,另开“泛读课”、或是“报刊选读课”,均不属于本文

  • 标签: 基础阶段教学 阅读教学 日语专业 “读” 基础日语 翻译过程
  • 简介:我国的汉日语言比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动期、发展期、稳定期。具有"共时比较成果多、服务教学成果多"等特点。今后宜加强异时比较研究、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加强不同语言理论框架下的系统比较。

  • 标签: 汉日语言比较 阶段 异时比较 理论研究 理论框架
  • 简介:随着《法华经》的汉译与传播,六朝以后出现了专题性的《法华经》灵验记,至唐宋时期,类似的作品大量涌现。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些灵验记中对于女性《法华经》信者的描写与叙述,进而考察了这些女性信仰故事在东亚的传播

  • 标签: 法华经灵验记 女性信仰故事 东亚 传播
  • 简介:本文以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大学生为对象,利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朗考特(RichardRancourt)博士编制的知识获取方式问卷,使用Hayes和Preacher推荐的考察分类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方法,采用SPSS20.0和Mplus7.0,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得出:要重视对一年级学生的个人发展指导;可以通过学习指导拓宽学生知识获得方式;要重视培养和发掘二年级学生的观察力和直觉理解力,等结论。

  • 标签: 高校日语专业 基础阶段 知识获得方式
  • 简介: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大众文化重新兴起,打破一段时期以来单一文化的结构,逐渐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来自日本的大众文化显示了其巨大的影响力:如:动画片、电影、电视剧、漫画、流行歌曲、大众文学等。尽管如此,日本大众文化在学界却长期被忽略,相关研究迟滞不前。因此,本杂志计划于2010年第四期推出专题“日本大众文化的传播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踊跃投稿。

  • 标签: 大众文化传播 当代中国文化 日本 专题 20世纪80年代 征稿
  • 简介:日语声调教学模式对日语专业学生声调习得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地方高校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为对象,在对其日语声调习得测试及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一统领、三方法、三保障”,即“一三三”日语专业低年级阶段声调教学模式。为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效果,时隔一年后笔者再次对同样人群进行了测试。通过验证测试表明,“一三三”日语声调教学模式效果良好。

  • 标签: 声调 测试 教学模式 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