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中的德布林和瓦尔泽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对文学仪式和面具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揭蔽。

  • 标签: 仪式 述行 符号 面具
  • 简介:谚语读1.EsistnochnichtallerTageAbend“,sagtedieEintagsfliege1eineMinutenachderGeburt。2.ErstdieArbeit,danndasVergngen”,sagtederEh...

  • 标签: 谚语 脱衣舞女 消防队长 人工呼吸 抽彩 新读
  • 简介:成语读今年是以幽默风格著称的德国作家EugenRoth(1895-1976)诞辰一百周年,特选下列讽刺诗供读者欣赏。1.GottlenktEinMensch,demeineVasebrach,Gibteinemschnoden1Einfallnac...

  • 标签: 成语 幽默风格 卑劣行径 讽刺诗 一百周年 吉祥物
  • 简介:谚语读BertoltBrechtAch,desArmenMorgenstundAch,desArmenMorgenstundHatfrdenReichenGoldimhund.Eineshtt’ichfastvergessen:Auchwerarb...

  • 标签: 谚语 警察 暗探 绞架 囚服 新读
  • 简介:主体的追寻和幻灭,在后现代语境中同样是德语现当代文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伯恩哈德、汉德克、施特劳斯、纳多尔尼和克拉赫特这里,主体通过多样的探寻方式和表现形式,成为凸显的表达对象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主体问题,在这里也还是体现为人存在的意义问题。

  • 标签: 主体问题 当代德语文学 意义
  • 简介:德国于1993年12月通过了反滥用税法,旨在防止原有税法条文被滥用,德国还对涉外税法、所得税和公司税法等各个领域作了改革,本文就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改革作了介绍与分析。

  • 标签: 所得税法 外国公司 德国公司 资本利得 外国税收 投资所得
  • 简介:Ichwei,daBlumennievonselbstausofnenFensternfalen.NamentlichnichtbeiNacht.Aberdarumhandeltessichnicht.Kurz,dieroteRoselagpltz...

  • 标签: 文学作品 玫瑰花 写字台 瓷玫瑰 爱情 作品意义
  • 简介:德国作家E.T.A.霍夫曼以一种独特的黑暗美学,对教育、想象、虚构、魔鬼、机械等19世纪初的一些核心思考命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维度。在来自内心的黑暗冲动、想象和现实的暧昧不明、身体和机器的彼此填补中,呈现出的是19世纪初的人的心理图景。这种图景已经不再沉浸在古典主义的完美理想中,而是为未来的断裂和延异敞开了门户。

  • 标签: 恶的美学 教育 想象 机器
  • 简介:中德古典文学名著中所蕴含的经济意识与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着相通之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往往表现了轻商重仕、轻利重义的观点,在唐诗中、在“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中,商人形象往往被塑造成卑劣的、丑陋的,商业活动往往被描述成不义的。而在德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如歌德的诗、格林童话,其商人形象往往是令人愉快的,商业行为也是美好的。这种差异源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差异,这种差异拒历史上直至现在均影响着各自社会的经济生产活动。站在人类全部文化成果上去反思与展望我国的一些文化与经济问题也许是有益的。

  • 标签: 古典文学名著 经济观念 中德 文化心理结构 异同 经济生产活动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
  • 简介:在德国,的避难申请者人数持续回落。如联邦内政部通报所述,今年5月总共有2609人在德国申请避难。这一数字比今年1月减少了13%。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下降了30%多。根据德国内政部5月份的报告,除304名避难申请人来自于土耳其和塞尔维亚的门的内哥罗(南斯拉夫的黑山地区)外,绝大多数都是的避难申请者,其中还有一些分别来自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中国、越南、巴基斯坦和伊朗。

  • 标签: 人数持续 持续回落 新的避难
  • 简介:文章认为:今年以来,德国正在较大幅度地调整其对亚洲、对中国的政策。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政治及经济上的原因;还列举了上述变化及调整的一些具体办法及实施情况;文章最后分析了这种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意义。

  • 标签: 对华政策 亚洲 德国 文章分析 国内政治 发展趋势
  • 简介:作为中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园子”以自己独特而诗意的方式,表达出中世纪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在对于“园子”的勾勒中,诗人们往往采用一个古老的文学图景“风景宜人之地”(10CUSamoenus)。此外,中世纪文学中的“园子”还尤其从《旧约·创世纪》与《旧约·雅歌》中汲取了深厚的宗教内涵。中世纪诗歌与艺术作品中对“灵之园”与“爱欲之园”的描摹也揭示出中世纪欧洲,尤其是12世纪以来,虔诚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爱欲两种看似相悖的价值景观共存的有趣现象。以上这些思考会集中体现在我对12世纪的诗人哈特曼·冯·奥埃的亚瑟王叙事诗《埃里克》的分析中。亚瑟王骑士埃里克的最后一次冒险“宫廷之乐”(Joiedelacurt)在全书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次冒险中出现的“林园”(Baumgarten)是中世纪诗歌“园子勾勒”的一个典例,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风景宜人之地”作为传统文学图景的的“新生”,甚至包括《荷马史诗》中园子与爱欲的关系以及奥维德笔下以“优美之地”为背景而创作的“恐怖之事”。同样重要的是,《埃里克》作为中世纪的叙事诗,深受《雅歌》与《创世纪》中的“园子”形象的影响,尤其是《雅歌》中的“封闭的园子”关涉圣母玛利亚的神学阐释也融汇到了哈特曼对于“园子”的想象和描摹中。哈特曼笔下的“园子”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以“伊甸园”和“玛利亚之园”为模板的“灵之园”,另一方面是承载着中世纪宫廷爱情(minne)的深受世俗文化影响的“爱欲之园”。同时,在这篇论文中,我也以“园子”为中心,探讨了中世纪文学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概念和主题:如“冒险”(aventiure)与“骑士爱情”(minne)。

  • 标签: 灵之园 爱欲之园 优美之地(10cus amoenus) 封闭的园子(hortus conclusus)
  • 简介:欧洲联盟对亚洲的合作战略翁裕斌节译1、一个合作战略的原因1.1亚洲的经济增长欧洲在亚洲谋求各种利益:(1)它必须利用经济机会,接受在这个地区的经济任务。这里有世界上增长最强劲的国家,到2000年可能占有世界经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2)它必须让...

  • 标签: 欧洲联盟 亚洲新战略 经济增长 欧盟 经济合作 亚洲国家
  • 简介:早在古代希腊罗马人当中,中国就已作为丝绸之国而闻名。中世纪时,德国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和“契丹”。在德语文学作品中,赛里斯首先作为梦幻般的丝绸之国出现在13世纪沃尔夫拉姆的英雄史诗《帕其伐尔》中。在15世纪诗人罗森斯普吕特的《祝酒歌》中,“契丹大汗”则与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国王“约翰长老”一起以巨富形象出现。通过对“赛里斯”、“契丹”和“约翰长老”的源流进行梳理,本文再现了中国形象在中世纪德国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出德国历史、宗教、政治因素对建构中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形象 德语文学 赛里斯 契丹 约翰长老
  • 简介:自从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实现国家统一已经20余年的德国广受国际社会的关注、质疑和诟病。“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德国”问题又在困扰德国、欧洲与世界。对此问题,本文认为:“德国的欧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德国处于怎样的状态,其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冲击作用一直存在;二战以后的欧洲一体化致力于“欧洲的德国”,“接纳德国”同时又“防范德国”,已经取得巨大成效,德国开始奉行一种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的现实主义的‘贸易国家’外交政策”,至今未变;在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在“欧洲的德国”(原则层次)框架中推行“德国的欧洲”(操作层次),包括发展同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关系,是着眼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变化,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势之使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德国的欧洲 欧洲的德国 欧债危机 外交政策 贸易国家 文明国家
  • 简介:肇始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那么如何解读并建构一种共同的欧洲认同?本文试图从欧洲认同感产生、欧洲认同政治以及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

  • 标签: 欧洲认同 新认同政治 欧洲民主政治文化
  • 简介:对纳粹时期的意识形态及其后果进行反思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许多叙事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概括性地介绍并评论作家最新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特点.格拉斯通过描述一个德国中学生开枪打死一个假称犹太人的网友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折射出德国当今社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即德国人面对耻辱的二战历史采取的冷漠或者狂热态度都是德国新生代中极端右翼分子增加的原因.

  • 标签: 纳粹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排犹思想 种族主义 极端右翼分子
  • 简介:北京外国语大学招考1994年德语文学硕士研究生考题Achtung!FehlerinOrthographieundGrammatikknnenIhrErgebnisnegativbeeinfluen!Ⅰ.(12Punkte)NennenSienachI...

  • 标签: 硕士研究生 德语文学 外国语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