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一般理解的暴力是一种强制力,它由作为施暴者的一方强加于受暴者的另一方,以达到施暴者贯彻自身意志的目的。在文化学框架下讨论暴力概念,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暴力为人类所独有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挪威政治学理论家加尔通关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的分类,探讨暴力概念内涵的延伸,进而将其置于不同的关联中进行考察。由此可以发现,暴力所具有的强制性特质既体现在身体层面,又体现在符号层面;它或者直接攻击人的身体,带来伤害甚至死亡,或者进入社会关系,与权力结盟,还可进入语言秩序,左右人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可见,无论是以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方式,暴力最终都将作用于人,它会摧毁受暴者,使之丧失自我和作为人原本拥有的一切。

  • 标签: 暴力 权力 身体
  • 简介:一、引言德国现行民法中“家庭教育”的概念,是指父母亲对子女法律意义上的养育义务和监护权利。按照有关条款的解释,这种“家庭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培养后代“自我意识”之形成,须兼顾父母和子女双方的权益。家庭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法律实体,特别是在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受国家的保护,而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辅佐家庭教育,并使这种权益不受侵害。以下试将有关条款及法意解释作一简单的述评。

  • 标签: 家庭教育权 德国民法 法律意义 自我意识 法律实体 教育功能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