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雅罗斯拉是穆夏的第一个孩子,1909年出生在纽约,当时穆夏一家旅居美国。她的身影出现在很多图画和设计作品中,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的钞票上。[2]在这幅半身正面肖像(布面油画,73厘米×60厘米,约1927—1935年)中,雅罗斯拉呈坐姿,头裹一块精致的白色头巾,双手托腮。

  • 标签: 罗斯 肖像 捷克斯洛伐克 设计作品 钞票
  • 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她致力于小说的改革与艺术的创新,追求人物的精神世界,并且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她的名篇《现代小说》对英国爱德华时期主义现实主义小说创作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是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她又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伍尔芙的小说以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 标签: 现代小说 伍尔芙 现代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无情 意识流技巧
  • 简介:雅克-路易·大卫(又译“达维特”)是新古典主义画派颇具影响力的一位法国画家。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最著名的画家,他以其构图严谨的作品为历史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卫所渴望的并不只是做一名画家,还要做一个用他的作品来记录他那个时代的大人物和大事件的历史学家。

  • 标签: 大卫 安东尼 夫妇 新古典主义 19世纪初 罗伯斯比尔
  • 简介: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作家,《弗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麦琪短暂的生命中与大自然、社会以及家庭乃至个人的抗争与妥协的故事。该文通过空间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景观空间-麦琪生长的弗斯河和圣奥格镇;借助空间批评理论重点探析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主人公麦琪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个人空间。

  • 标签: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景观空间 社会空间 个人空间
  • 简介:本文以建立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框架,对美国诗人明斯的诗歌"o(rounD)moon"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解读视觉诗的内涵,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并应该成为理解视觉诗的一个途径。

  • 标签: 卡明斯 纯理功能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
  • 简介:该文以《夏的网》的任溶溶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中的创造理论和儿童文学翻译中成人译者和儿童读者这一对矛盾体的客观存在,研究了译者如何通过翻译中的创造活动使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矛盾达到和谐统一。研究结果发现译者在语言、音韵和作品风格与功能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创造策略,使译文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译者的语言创造策略包括创造新词、不规范语言和幽默语言;音韵的创造策略主要有叠词的使用、创造韵脚、口语化拟声词和回环句的使用;文体风格和审美功能的再创造则体现在译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程度和主题意义的表现深度两方面来体现的。

  • 标签: 儿童文学 创造 翻译策略
  • 简介:历经五万年左右的澳洲原住民"梦幻"世界观,是当代澳洲原住民作家创作的底层代码。澳洲原住民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凭借《彭塔利亚湾》摘得2007年澳洲最高文学奖。国内外对《彭塔利亚湾》的评述主要是以后殖民主义、女性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狂欢化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作家对原住民悲怆命运的叙述。本文以认知语篇学为依据,探讨作家本人"梦幻"世界观所蕴含的别样的时间观、土地观、历史观、教育观、神灵观在建构文本的叙述支撑力及阐释主题的意义反叛力,为评论原住民文学主体性提供一个新路径。

  • 标签: 澳洲原住民 “梦幻”世界观 《卡彭塔利亚湾》
  • 简介:本文主要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人物刻画与叙事视角三个方面对《换位》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分析,通过人物关系交织成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网络结构,呈现出个体身份认同和公众价值意识,体现了它的美学意义和文学意义。

  • 标签: 戴维·洛奇 《换位》 叙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