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一、八旗意识——自强的民族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旗之建制正式设立,纳人八旗之女真、蒙古、汉人及朝鲜人等,从此便有了另一种社会身份,即“旗人”。在后金时期,八旗中只有八个旗,并未分建满洲、蒙古、汉军之八旗,

  • 标签: 民族意识 八旗 国家意识 满族 清代 社会身份
  • 简介:游牧民族亦称畜牧民族。游牧民族的许多文化特征都趋于一致,语言亦然。本文以我国北方几个典型的游牧民族的语言材料为依据,探讨了我国游牧民族语言所表现的物质文化特征。作者指出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游牧民族语言中的畜牧业词汇的综合性特征表现为丰富性、广泛性、系统性、生成性以及共源性,它们是这些游牧民族语言的内核部分,是其它词汇、熟语言语形式产生的基础。并由此认为,一种语言的词汇的内核成分的性质内涵,是由操这种语言的民族群体的物质文化传统及其特点所决定;由游牧民族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也可领略游牧民族的文化观念、心理心态、思维特点以及其他精神世界图景。

  • 标签: 游牧民族 畜牧业经济 物质文化 语言 蒙古高原 词汇
  • 简介:黑龙江省文化厅于2006年11月3日召开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宋宏伟等主管领导与有关专家3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黑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通过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名单“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有关领导向专家颁发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聘书。宋宏伟副厅长就贯彻落实国发42号国办发18号文件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了重要讲话,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明明研究员介绍了出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库的有关内容,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将此项重要工作扎实推进,求得实效。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家委员会 黑龙江省 人民政府办公厅 艺术研究所
  • 简介:满族自古以来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以长白山为民族发祥地的认识,不仅普遍存在于满族民间的整体民族意识之中,也表现在官方对这种意识的肯定与发扬上。当满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这种民族意识得到了更为充分地发扬。除了满族在入关之前乃至清初这种意识被彰显之外,到了满族鼎盛时期的乾隆朝,乾隆皇帝所取种种举措,强化这种民族渊源意识,使其得到系统地总结延续。以长白山为满族发祥地的民族意识,也更加成为了这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精神家园,成为满族意识的核心,也成为满族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 标签: 乾隆朝 满族意识 长白山
  • 简介: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承载生态审美意识与文化记忆。关注其民族生态审美意识的民族性、日常生活性、本真性与地域性可强化文化记忆,达成民族认同、生态认同、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认同。全球化时代,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口述文学的生态美学审美意识研究可打开民间文学的历史与未来之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记忆提供理论资源。

  • 标签: 满通古斯语族 口述文学 生态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