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一提到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很多人马上就会想起越剧《祥林嫂》来,以为小说和戏剧是一回事。因此,不少语文教师在教授小说《祝福》时,就往往先给学生看一遍越剧《祥林嫂》的视频资料,再给他们上课。其实,这样做是有弊端的。

  • 标签: 《祥林嫂》 穷人 《祝福》 语文教师 视频资料 小说
  • 简介:关于中古时期就妻称夫为的用法,大家常举的例子便是《世说新语·惑溺》例:“王安丰妇常安丰。安丰曰:‘妇人塥.于礼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但此用例场合特殊,因此就有人提出疑问,特别指出:“用例特殊,不合礼法,不能视为规律。”陈燕《论南北朝的“”字》一文对“”的用法论述甚详,但在归纳的用法以及字溯源和发展时也没有提到“妻称夫为”的用例。《汉语大词典》也没有这样的例子。究竟在中古时期有没有妻称夫为的呢?对于此问题,有进一步澄清的必要。

  • 标签: 中古时期 “卿” 词汇 称谓语
  • 简介:诗歌的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重要内容,是形成作家风格的重要因素。李诗歌中的“鬼神”意象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诗歌意象以及李诗歌意象的概说,二是李诗歌中的鬼神意象分析,三是李诗歌鬼神意象的成因。

  • 标签: 李贺 诗歌 鬼神意象
  • 简介:文章通过对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中秀莲独立自主意识分析,阐述了当代女性走向独立自主道路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具备的人格魅力。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女性 独立自主 贺秀莲
  • 简介:”是“雙”的简化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应是宋代前后才产生的简俗字。这个字在1208年编的《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中已有记载,该书卷一四又部云:“,与雙义同,俗用。”该书卷十一住(Zhui)部“雙”字下云:“与雙义同,俗呼为。”说明这个字当时已在社会上流行,并被辞书收载,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承认。那么“雙”怎么会简化作“”呢?这就得从“雙”字说起。《说文解字》对“雙”的解释是:“隹二枚也。从(chou)、又持之。”对“雙”的解释是:“鸟一枚也。从又持住。持一隹日,持二隹日雙。”我们知道,“隹”是短尾鸟的总名,“雙”是鸟,“又”就是手。这也就是

  • 标签: 字源 汉字 "双"字 "双" "双"
  • 简介:“花间派”鼻祖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花间词风的代表作,该词用语明白,并无艰深典故,但学界对其释读却一直争议不断。特别是对其中心主旨,历代词论家说法不一。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限伤心,溢于言表。……此种词,第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1]吴梅《词学通论》也说:“唐至温飞,始专力于词。其词全祖风骚,不仅在瑰丽见长。……飞之词,极长短错落之致矣。而出辞都雅,尤有怨悱不乱之遗意。”[2]张惠言说:“此感士不遇之作也。……‘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 标签: 《菩萨蛮》 温庭筠 《白雨斋词话》 《离骚》 代表作 花间派
  • 简介:宝先生,1932年9月18日出生,北京大学出版社著名编审。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胡宝先生任编辑的二十几年间,主要编辑语言文字类图书,兼及历史文化类图书。经他责编、复审、终审的书稿,有几百种。《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合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苏联文字史家伊斯特林所著)、《汉语史论集》(苏联雅洪托夫著)、《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注释本等书已成经典。

  • 标签: 编审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 《语言与文化》 学者 编辑语言
  • 简介:《金瓶梅》中的单动宾结构何洪峰0.1《金瓶梅)①中的宾结构从动词角度分有两类:一是单动带双宾语,二是动词+“与”带双宾语。第2类宾结构笔者已有专文讨论,在此不赘,本文只讨论第一种宾结构。0.2为叙述方便,本文使用如下符号:V:动词:Vd、Vb...

  • 标签: 《金瓶梅》 双宾结构 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 双宾语结构 西门庆
  • 简介: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及物构式的形式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构式原型和子类承继的梳理,就构式语义偏移现象进行解析。构式语法理论注重对构式义的提炼,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效应,这不仅是语义层面的归纳,更是语用层面的概括。

  • 标签: 构式语法 双及物构式 理据 承继
  • 简介:'宾式'和'与格式'并存于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给予'.作为内部结构复杂的'给予','转移'和'到达'是其核心成分,分别由'V'和'给'记录并由'V+NP3'和'给+NP2'表达.线型序列上先'V'后'给'的格局是'宾式'和'与格式'的共性所在,表征着人类对'转移'和'到达'在时间上的体验与认知.宾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融合,与格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分离,分别映射着'转移'和'到达'在人类概念体系中的能否独立.宾式倾向于表示现实语气,与格式倾向于表示虚拟语气,凸显了人类语言跨越时空的特性.

  • 标签: 给予 双宾式 与格式 动因
  • 简介:文章认为,在共时层面上,歧义宾句式实现语义分化的策略呈现出南、北方言的差异性: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大多用“V+给”结构表示“给予”义,而用“v+了”表示“取得”义;南方方言多采取句式策略,即用两种不同语序的句式分别表达“给予”义和“取得”义。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汉语宾句式历史发展的结果。

  • 标签: 歧义双宾句式 语义 分化策略 方言
  • 简介:翻译师资是当前本科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合格的“师型”翻译教师队伍建设对于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探讨了翻译专业教师“师”素质的内涵与能力构成,分析了当前翻译专业师资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并尝试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 标签: 双师型 翻译专业教师发展 制约因素
  • 简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chǔ,住。处室,这里是“在一起过日子”的意思。则必饜酒肉而后反——yàn,吃饱。始舍之——shě,放。多有不当——dàng,合适,恰当。樗里子滑稽多智——huájī,诙谐。这个词旧读gǔjī。高中第六册天论寒暑未薄而疾——bó。“薄暮”的“薄”而殃祸与治世异——yāng。殃,殃

  • 标签: 齐人有一妻一妾 中学语文课本 勾践 席方平 子一 典属国
  • 简介:汉语宾句中的主语为定指致事,间宾为定指与/夺事,而直宾为无定指存事。宾句中三个论元的语义蕴含(题元角色)与其语音形式(格位)、句法结构(语类性质)都有匹配关系:致事主语承载主格、与/夺事间宾承载与格,二者都只能为定指短语DP;而存事直宾承载部分格,只能为具有数量修饰语的QP。基于文献中对名词短语的论述以及母语者的语言直觉,这种匹配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兑现自然语言优化简约的最简理念。

  • 标签: 最简方案 汉语双宾句 名词短语 题元角色 格位形式 语类性质
  • 简介:11月26日,“第十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年奖”在香港举行颁奖典礼。本届评选从165本提名作品中选出4本书籍颁发年奖,另有6本作品获颁推荐奖。

  • 标签: 文化交流 语言战略 新闻通讯 香港
  • 简介:汉语宾结构中,语素成分“给”、“走”或者其隐性形式在决定问宾的题元角色、宾结构的语义蕴含以及直接宾语的传递方向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VP投射内问宾和直宾之间的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关系制约着英汉语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连续统概念能更直观地显现汉语各类动词的宾属性。依据Chomsky(2005a,b;2006)探针-目标一致关系理论和不可解读特征移交性理论,英汉宾结构中的三个论元成分均可得到恰当的格赋值。

  • 标签: 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 语素成分 双宾属性连续统 探针/目标一致关系 不可解读特征
  • 简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引用了《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两句诗。作为传统名篇的《郑伯克段于鄢》又为众多古文教本、选本所选用,比如被众多大学中文系选作教材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即选取了此篇。但该教材以“同类”训句中“类”字,此后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古文选本、《诗经》注本亦多持此说,但考之于《既醉》的主旨、句意和同类句式,就会发现以“类”为“同类”的说法与这几个方面都不相合,只有释“类”为“善”,

  • 标签: 《诗经》 《古代汉语》教材 句式 《郑伯克段于鄢》 训释 名词
  • 简介:汉语“宾句”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宾”构式内部语义的复杂性给二语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宾句”教学要遵循人类认知共性,从“典型到边缘”分层次分梯度地教学,即以“给予义”为原型,帮助学生掌握“宾句”的语块特点,而后再扩展到“索取类”及“予夺不明类”教学。本文将构式-语块教学法运用于“宾句”教学,这不仅为构式-语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素材,而且对其它难点句式的教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构式-语块教学法 双宾句 教学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