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正>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一般都是从分析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然后逐步认清该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揭示其结构规律,并经过归纳整理和全面总结,才构成为科学的系统的。也就是说,要研究好某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对它的性质特点有所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语言特点认识得愈清楚,语法学就研究得愈好。世界上许多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语法研究,就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可是汉语的语法研究,却走的是与众不同的曲折道路。我国关于语法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早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注解中就有类似语法的分析,涉及到自动与他动、单数与多数、修饰成分等;汉魏时期,开始了对虚词以及句、读、顿的研究;唐宋以后,研究的领域更是扩及到了句式、省略、倒装、词语搭配等许多方面。应该说,这些分析研究都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但是,一则它们是分散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二则它们只是训释经籍时顺便提及,属于训诂学的附庸,所以科学的语法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1898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是《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

  • 标签: 中国语法学 汉语特点 《马氏文通》 语法学史 汉语语法研究 语言事实
  • 简介:<正>近日见到邵敬敏先生装帧精美的新著《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以下称《史稿》),开卷展读,一气看完,不由赞道:一部不可多得的史书!简要说来,《史稿》至少在史料、史论、溯源三个方面颇具特色。

  • 标签: 汉语语法学史 三个方面 史料 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 语法研究
  • 简介:法国远东学院(Ecolefrancaised'Extrême-Orient缩写为EFEO)北京中心自1997年始,在法国大使馆文化处赞助下,每个月举办一次学术讲座,题名为“历史、考古与社会——中法系列学术讲座”(Histoire,archéologieetsociété)主讲人为中国及海外专家,内容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通常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举行,反响良好。到2005年底,一共已经举办了73讲,现将目录列于下,与读者共享。

  • 标签: 中法学术 历史考古 学术系列讲座
  • 简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老师如何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教学,即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学到扶到放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 标签: 比较阅读 深度学习 教学实例
  • 简介:黄树先著《比较词义探索》于2012年3月由巴蜀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汉语文献、方言及印尼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为材料,对529组核心词的词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示了核心词的概念在不同语系的语言中有哪些共同的演变,解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中的选词问题,

  • 标签: 出版社 词义 历史比较语言学 汉语文献 选词问题 核心词
  • 简介:山东师范大学孙良明教授所著《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修订本)已于2005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是作者20多年来对中国古代语法学潜心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分五部分:1.中国古代语法学的萌芽(先秦至汉初)。2.中国古代语法学的产生(汉魏晋南北朝)。3.中国古代语法学的发展(隋唐宋元明)。

  • 标签: 《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 修订本 出版 山东师范大学 商务印书馆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正>在中国古代的语文研究传统中,虚词研究是以语气为核心的,实词研究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而句法研究则是以语序为其核心。它的共同的研究范式则是“训诂”释义。传统句法研究对语序的认识,首先表现在对句法关系的理解上。古代语文学家所理解的句法关系主要有以下六种:

  • 标签: 注文 语序 汉语句法 句法研究 诗经 郑玄注
  • 简介:核心词是语言中最基础的部分,许多词义都由这些词派生出来;核心词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认识语言里的词语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对文献进行解读。文章研究核心词词义的演变模式,不仅采用传统的训诂方法,还进行跨语言的比较。跨语言的比较,就是寻找语义演变的共同模式,而这种共同的语义演变模式,对于我们解读文献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专门讨论比较词义在文献解读中的作用。

  • 标签: 核心词 比较词义 跨语言语义比较 文献解读 训诂
  • 简介:<正>《中国语文》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用所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西山举行。与会同志主要是中年同志,有一些青年同志列席了会议。14日上午,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陈章太、刘坚、侯精—同志出席了会议。吕先生向大家推荐并朗读了《光明日报》有关杨振宁教授谈要研究活的物理学的报道文章,以提倡研究活的汉语语法学。朱先生就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进一步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当注意方言之间语法的差别,否则研究工作就深入不下去。他说,研究语法要研究一种活的方言,要注意书面语的多层次性。陈章太和刘坚同志也在会上发了言。这次会议有个中心议题,即:围绕语义,集中探讨语法研究中意义和形式如何结合的问题。讨论会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是围绕中心议题宣读和讨论论文。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交流研究所得,气氛十分热烈。会议的后一阶段,安排了部分同志结合自己的论文谈个人在探讨意义和形式结合问题上的体会。有的同志认为,语法研究是要揭示规律,可以从形式入手,也可以从意义入手,可以从宏观入手,也可以从微观入手。形式和意义都是分层次的,要多线索、多方面地探索。在研究具体问题时,究竟研究哪些?

  • 标签: 现代汉语语法学 讨论会 意义和形式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形式和意义 刘坚
  • 简介: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词类活用这种语言现象。1898年马建忠就曾在《马氏文通》中提出“字类假借”的说法,即先确定某类字经常充任某种句子成分,碰到他类字来充任这个成分时,便说是假借他类字为该类字。这说明马建忠已经意识到有“词类活用”的现象,但他并没有真正提出“词类活用”这种说法。真正提出“词类活用”这种说法的是《国文法草创》(1922)的作者陈承泽,他在《国文法草创》的“活用之实例”中,首先阐明什么是活用,认为词的兼类不是词的活用,又对活用与变义加以区分。然后叙述活用的种种情况,

  • 标签: 词类活用 现代汉语 《马氏文通》 句子成分 语言现象 古代汉语
  • 简介:否定比较句是上古议论语篇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X不如Y"为主要结构形式,其含义是说话人做出"X不及Y"的判断或评价。由于语用推理的影响,否定比较句在比较的基础功能上,又拓展出两种新功能:择优推断和建议行为,比较联结词"不如"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和连词,否定比较句的功能也由言语认知行为扩展到言语交互行为。

  • 标签: 上古议论语篇 否定比较句 言语认知 言语行为
  • 简介:本文从19世纪俄国文学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多余人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他们的共性特征:双重人格、自我分裂、言行脱节.分析了共性的本质核心是惰性。并逐一对每个多余人的特殊个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多余人 共性 个性 比较分析 双重人格 自我分裂
  • 简介:副词“真”和“很”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本文着重比较两者的词义和语用功能,突出它们在表现感叹和陈述语气上的差别,揭示副词“真”和“很”用法上的异同。

  • 标签: 副词 词义 语用 感叹
  • 简介:<正>我国古代把首都叫“京”或“京师”“京城”“京华”。如早在《诗经·大雅·大明》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意思是挚国姓任的第二个女儿,从殷商来嫁给周国,也就是说到首都来作新妇(“嫔”的意义是“妇”)。“京”的本义是“大”。(《春秋公羊传》(桓公九年)中有这样的说明:“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可见,“京城”的意义原来是“大城”。元代的首都就叫“大都”。“鲸鱼”在古代写作“京鱼”,如扬雄的《羽猎赋》:“骑京鱼”,也是从鲸鱼硕大无比得义。古汉

  • 标签: 首都 我国古代 古代写作 春秋公羊传 京城 殷商
  • 简介:李清照与席慕蓉思乡诗内容的相同点是:深挚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内容的不同是:思想情感抒发的指向不同;现实理性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两人思乡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是:借景抒情,意象鲜明;典雅含蓄的艺术风格;善用比喻与夸张的修辞。艺术手法的不同有三个方面:意象选取;写作手法;艺术形式。究其不同的原因,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个性与文学观念有关。

  • 标签: 李清照 席慕蓉 思乡诗 比较
  • 简介:近年来,利用古写经与刻本的对比,发掘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考辨可疑佛经等,成为新的研究方法。敦煌遗书中绝大多数是佛经写卷,这些写经对传世佛经的校勘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姚秦竺佛念译30卷本《出曜经》的三组异文为例,利用敦煌写经与传世刻经进行对比研究,略窥利用敦煌写经校勘传世刻本大藏经的作用。

  • 标签: 中古佛经 写本 刻本
  • 简介:工作总结与述职报告是使用频次相当高的事务文书。由于二者有一定的相近之处,故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如某新闻单位年终干部述职,近30名中层干部中几达70%是在作本部门工作总结(其中一多半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总结)。其混淆状况可见一斑。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工作总结与述职报告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

  • 标签: 述职报告 中层干部 新闻单位 部门工作
  • 简介:“然后”和“后来”都是表示后时意义的连贯句标记。“然后”体现的是扫视性的动态连续关系,“后来”体现的是静态式时间比照;“然后”具有短时义,“后来”具有长时义;“然后”可表示已然和未然事件,“后来”只能表示“已然”事件;“然后”连接非先序事件,“后来”只连接后序事件。

  • 标签: 扫视与比照 时距 已然与未然 事序与事类
  • 简介:本文对目的语环境中的韩国留学生与中国中学生中文阅读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阅读中文时,两国学生最常用的是推测策略和语境策略,最不常用的是母语策略和互动策略。在阅读观念上差异不显著,在管理策略和母语、预览和略读等阅读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差异极其显著。韩国学生更多地使用语境和标记策略,中国学生更多地使用选材、母语、略读、预览和推测策略。(2)韩国学生的预览策略对其学习成绩具有预测力,而文本观念和互动策略对其学习成绩具有轻微的负预测力。对中国学生来说,推测策略对其学习成绩具有预测力。

  • 标签: 学习策略 一语阅读 二语阅读 汉语教学 策略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