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XY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Y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YW"与"XY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X还在,Y没了"与"X没了,Y还在"两种构式经一定的修辞动因重塑,从可推导出的初始义生发出不可推导的修辞义,即从语法构式演变成为修辞构式。二者作为语法构式属同义句式,但作为修辞构式却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句式。尽管二者都是通过与X存现状态的对比来强调Y的失去或存在,但各自的语义和修辞效果却因强调内容及XY之间关系的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在"X还在,Y没了"演变过程中还存在两种非典型的修辞构式,可视作处于典型的语法构式和典型的修辞构式之间的过渡类型。

  • 标签: X还在Y没了 X没了Y还在 构式 连续统 修辞动因
  • 简介:文章对明清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中的“X+VP+比较标记+Y”式差句进行穷尽性分析描写,同时参考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背景的其他语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现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汉语北方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句的发展演变情况,并且从地域性上挖掘明清山东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句的某些特性;澄清人们在此句式研究问题上比较关注句式发展的时间性,而不注重地域性的挖掘的模糊认识。地域性的挖掘对汉语语法史研究又很有意义。

  • 标签: 差比句 时间性 地域性 山东方言
  • 简介:摘要“没XY”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消极语境中,但这与它自身的褒贬感情色彩并不是一回事,需加以区分。

  • 标签: 消极语境 褒贬感情色彩
  • 简介:本文分析、考察了让转复句“XX,就是……”,结果表明:句间连接词为“就是”的让转复句,虽与“可是”“但是”类有共性:前后间均表示让转关系。但“可是”“但是”类后项也可以为意愿类;而用“就是”连接的让转复句,后项语义表征通常只能是非意愿类。“但是”类,前后转折义较重、较明显。与“可”类、“但”类比较,“就是”属“轻转”,基本语义表示“美中不足”。

  • 标签: 让转复句 语义表征 意愿类 非意愿类
  • 简介:<正>近几十年来,语言学毫无疑问地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与成就。随着新的、尚未提到的各种语言日益增多,同时对于一般语言这一种人类唯一特有的自然现象,也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含糊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不少,例如:(一)一种语言原来是什么?怎样决定是一种语言而不是某种语言的异种,或变种,

  • 标签: 音节 两种语言 音段 介音 滑音 辅音
  • 简介:<正>所谓"拈",就是指一个句子中的前后有两个词是拈接出现的,表示比较、映衬、排斥等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格"在迄今修辞学著述中尚未得见,而它确确实实被运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仅以"谐音"举例:(1)由此看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后,主流不是资本主义"出头",而是对新形势下怎样进行领导不熟悉,感到怵头。不是社员管不了,而是再用"大批判开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套办法不行了,要按政策办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1979年12月6日《河北日报》)"怵头"和"出头"是音近拈接的,

  • 标签: 拈初探
  • 简介:摘要词汇系统是现代汉语中最丰富的部分,并且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类固定短语则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单词和成语之间。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X巴巴”格式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同时,语言随着社会共同变化,语言的发展反应人们的心理变化,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

  • 标签: X巴巴 句法功能 语义分析
  • 简介: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都"与all的差异以及"都"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都"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的词性分类,对"都"和all作了细致的比较,为学汉语的学生、教汉语的老师理清all与"都"的异同;(Ⅲ)讨论"是"字结构中的"都"与主宾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解释王还论文中几个有争议的例句;(Ⅳ)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都"句作出分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全称量词 "都" 所指词 被复制
  • 简介:文章从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义增值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有一X没一X”结构进行了讨论。从语法意义来看,该结构主要用于时、空域,表示动作的“断续无序”义或事物的“稀疏无序”义。从句法分布来看,该结构主要位于状位、谓位、定位和补位,而且在每一句法位置,表示“断续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时间性或动态性,表示“稀疏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空间性或静态性。从语义增值来看,该结构在一定语境中衍伸出了“缺量”义、“过量”义和“随意”义。

  • 标签: "有一X没一X" 时空类型 语义增值
  • 简介:X人”致使结构是在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构式,表示使人产生某种生理或心理感受。进入“X人”结构中的“X”具有非自主性,“人”具有无指性,二者结合紧密,为其词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X人”在词汇化过程中,韵律上倾向于重轻式;句法上与形容词谓语或定语的功能相当,并出现了加词尾或重叠等形态现象;语义上既能表达使感意义,也能表达自感意义。

  • 标签: “X人”构式 致使范畴 词汇化
  • 简介:用作"得"字补语的"Y似的"结构,有同构异质的三种类型,分别是比喻结构"……得Y喻体似的"、比较结构"……得Y1(比较物)似的"和程度结构"……得什么似的"。通过是否以度量类属性作为比较点可以区别比喻结构与比较结构。在比喻结构中,因比喻各要素的线性位置或隐现的情况不同而体现为不同的句表形式。比喻结构和夸张性比较结构因语言使用中的主观化而发生语义虚化,再经重新分析演变出了表"程度之甚"义的固定结构"什么似的"。

  • 标签: 比喻 比较 补语 什么似的 语法化
  • 简介:以动宾式“发+X”组合的认知语义考察为基础,分析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认知语义基础。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指出此类心理动词在构词上体现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并从时间量与程度量两个方面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在量性特征上的无界性。

  • 标签: 发+X 心理动词 量性特征 无界性
  • 简介:摘要“X哭(爆)了”格式在网络上兴起并广泛流行于现实生活中。它是一种述程式结构。“X”作述语。“哭(爆)了”作程度补语。本文首先分析了“X哭(爆)了”与“X1哭(爆)了”格式的不同。再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探析“X哭(爆)了”格式流行起来的原因。

  • 标签: X哭(爆)了 流行机制
  • 简介:“被增长”之类的“被X”结构是2009年度热词。这类结构“被”字的标注性扭曲了表层形式与语义关系,实际上“被”字后隐含有施事及其行为,构成了二重语义结构关系。隐含的施事及其行为在语境中可以找到或是推知,因此“被X”的真实语义不难识解。“被X”结构具有一些语用特征,并反映出一些社会意义,可能会继续流行。

  • 标签: “被X” 语义结构 扭曲关系 社会意义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不同字表、词表对实际阅读材料覆盖率的考察,发现字、词覆盖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对阅读材料的识读水平,在词覆盖率的基础上提出的阅读识读率可以更好地反映对阅读材料的识读水平。通过对阅读材料的考察和计算发现,满意的阅读理解建立在0.95左右的识读率上。通过对不同词表所包含字数及其识读率的分析和比较得出,阅读者掌握的字词达到1:7以上才能达到这样的识读水平。学习汉语时,掌握近3千汉字的同时,应该掌握2—3万个左右的汉语词语。

  • 标签: 阅读理解 覆盖率 识读率 字词比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有的“”字句偏误句进行分析,归纳出留学生“”字句使用时的偏误类型包括遗漏、泛化、结构杂糅和内部偏误四种类型。根据对留学生使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本文还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字句的教学提出了几点策略。

  • 标签: 留学生 &ldquo 比&rdquo 字句 偏误分析
  • 简介:X那些/点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称式、叙谈式、引介式、组合式、提示式、配合式等六种。表义功用包括精炼表达与集中概括、聚焦分析与联想阐发、约量评述与小量概括三个方面。从形成动因与构式化理据看,构式化过程经历了定型与能产,中间经历了构式变体逐渐弱化、减少的过渡阶段;构式化的动因主要就是高频类推,其构式义"与X相关的那些有意思、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最终形成。

  • 标签: 当代汉语 那些/点事 构式 标题 表义功用 动因
  •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来”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来”,“X”和“来”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来”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来”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式“X来”的泛化,“来”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 标签: 合成词 结构 差异 来源 词汇化 语法化“X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