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从认知语法角度讨论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语法意在"把"字结构句中的不均衡表现。笔者指出,现代汉语里,在"把"字结构句中存在一条从"致使结果"义典型表现到非典型表现的连续统(continuum),在这个连续统中,"把"字句语法意的表现程度是不均衡的,有一个由强到弱的分布。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汉语说话人对"把"字句的认识全貌,而且更符合人们通常的分类认知。

  • 标签: “把”字句 语法意义 原型理论 连续统
  • 简介:学者们对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有不同看法。日语动词的存续体表示动作或行为所造成的状态、所形成的结果还保留着。通过对日语动词存续体译成带句尾“了”的句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汉语句尾“了”的特性,并得出一个与已有观点不同的结论。

  • 标签: 句尾“了” 日语动词存续体 发生 延续
  • 简介:本文基于汉语儿童自发语料中的自造词,指出儿童造词的策略主要有加合、类比和复合,不同策略反映了儿童词法意识的发展。加合仅反映组合意识的发展,类比说明儿童具备了分解复合词的意识,复合造词则说明儿童具备一定的词法结构意识,从而实现构词成分的意义融合。本文还统计了个案儿童在不同年龄段使用不同造词策略所造的词语,推断造词策略和词法意识发展的顺序。

  • 标签: 自造词 加合 类比 复合 词法意识
  • 简介: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当前依法治国政策的推行下,要完善各项法治制度,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也需要不断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同样的意义。本文首先探究了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措施,以此来不断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向前发展。

  • 标签: 培养 公民宪法意识 重要性
  • 简介:语言立法的目的在于,确定官方语言和标准语及其使用,规定各民族语言的关系,确保公民语言权利,减少或防止语言矛盾与冲突,规定语言规范的原则,促进语言健康、有序地发展,为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语言立法应当遵循法理原则、求实原则、政策原则和简明原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一部科学、求实、可行的柔性法,它的制定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制定的条件是成熟的,实施以来的效果是好的,今后应当很好执行.

  • 标签: 语言立法 语言规划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 简介:"噪音"既是一个专业术语,又是一个日常生活用语。不同领域同时使用噪音这个词汇,既使得噪音难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又暗示了这个词汇与不同所指对象之间的某种共同联系。人文科学领域内对噪音问题的审视大多是过程性的,将噪音视为对意义过程的一种干扰,这种研究范式要么使得噪音完全囿于信息之中,显得太过局限,要么扩展至所有的传播环节,显得太过宽泛。本文从符号学视野出发讨论噪音问题,将噪音视为符号中的无意义元素,讨论符号表意中噪音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为噪音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能的新视角。

  • 标签: 噪音 意义 无意义 符号学 传播学
  • 简介:语义意义指的是符号组合与事物事件之间的指称关系,语用意义指的是符号组合与使用者之间的应用关系,即“此人此时此地用此句是此意”。论文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着眼于剖析汉语中若干具体实例,探讨如何从语义意义与语境不合适的差值中提取句子的语用意义,如从表面意义提取反面意义,从正常意义提取异常意义,从“答非所问”中提取问话人和答话人的意味等,并指出句子语用意义的提取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 标签: 语义意义 语用意义 提取 差值
  • 简介:摘要可能补语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频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句式语意复杂,而且在句法和语用上受限较多,因此给外国学生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困难。据调查,可能补语是很多外国学习者认为最难掌握和准确运用的汉语语法之一。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能补语的语法意,并着重分析可能补语的能性意义

  • 标签: 可能补语 现代汉语 语法 能性意义
  • 简介:摘要为了贯彻落实《规程》“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这一保教目标,我们幼儿园根据要求,安排了足够的户外活动,以保证幼儿的生长发育。一、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不但有利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开展,而且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 标签: 幼儿 户外活动 意义
  • 简介:当前,第二语言教学方式发生了诸多变化,针对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结合汉语教学研究的具体问题,论述了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在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结合汉语教学的具体实例,论述了汉语教学研究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常用方法和具体步骤。

  • 标签: 汉语教学 数据挖掘 意义 方法
  • 简介:摘要我国有着丰厚的古典诗词资源,不仅内容精彩,而且形式多样。通过领略古典诗词、借鉴古典诗词、创作古典诗词,一方面可以滋养现代我国社会里人们相对浮躁、匮乏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重温古典诗词中的人文底蕴,开发其中适宜现代社会的普适意义,让我国的古典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可以说,近年来中国文坛在涉及古典诗词创作方面成果丰硕,由于人们认识上的欠缺等问题,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古典诗词创作 现代意义 分析
  • 简介:世界上任何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约定俗成”的,“约定”就是规范,不约定、不规范,大家各行其是,语言成不了系统,说话写字没有了准则,实现不了交际工具的职能,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将普通话作为语言规范,汉字作为文字规范,由来已久,似乎没有问题。

  • 标签: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词汇 语法
  • 简介:本文以意大利主流报纸上关于噪音与沉默的文章为基础,旨在说明音乐在意大利的城市声景中所起到的作用。由于再生产技术的大规模传播,音乐得以在不同的地方流传,人们也认为音乐是无处不在、绵延不绝的。由是,环境音乐成为城市噪音的一个典型例子,一个可以用来解释声景中的噪音的模式:城市中的噪音和衬托性的背景音乐往往都是不清楚的、无差别的,造成了感觉的丧失。因此,音乐家和作曲家们展开了抗议活动。声音漫步和声音设计等活动,就是想要找回失去的意义:从不和谐的声音中创造出连续、和谐的整体的各种变体,通过对完全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否定,涵义得以产生。当音乐自身产生区别并且从背景中突显出来时,就获得了意义,而这样的音乐和沉默产生了互动。

  • 标签: 环境音乐 沉默 噪音 意大利声景
  • 简介:法律术语是法律语言的基础和核心,其在法律文本中的准确使用直接服务于立法技术的规范化、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基于原型范畴理论,以是否具有专门的法律意义和明确的法律概念指称功能为根本标准,本文将法律词汇分为本域术语和借域术语,进而对二者进行了更细致的二级和三级分类。这些细分的类别构成一个法律词汇原型范畴。

  • 标签: 立法规范化和科学化 法律术语分类 原型范畴
  • 简介:<正>0汉语的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和"来、去",以及"上、下……"等与"来、去"结合起来构成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均可以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通常叫趋向补语。这些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思十分复杂,以往有过不少分析研究。但我们觉得这些分析研究缺乏系统性。比如"上",《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的解释是:

  • 标签: 趋向补语 立足点 形容词 语法意义 反义关系 趋向动词
  • 简介:摘要1994年我国税制改的,我国实行了分税制,逐渐降低营业税在商品课税中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2009年我国增值税的改革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把生产型的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近年来,我国已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营业税的试改,由营业税征收改为征收增值税。2016年5月,已试点四年的营改增全面推开,昔日地方第一大税—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背景、必要性入手,对“营改增”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展开一系列分析。

  • 标签:
  • 简介: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的语言,大小易!都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可谁知道中国的语言却并不止56种。即将出版的《中国的语言》告诉我们,迄今发现的中国境内的语言竟有130种左右。这说的还是语种,并不包括各语种下属的方言。

  • 标签: 语言 国情调查 中国境内 价值 语种 方言
  • 简介:摘要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全面地呈现语篇的意义,目前分析电影多模态人际意义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和Kress&VanLeeuwen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和图像模态两方面对电影《简爱》中特定片断的人际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影片如何分别利用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实现互动来构建电影的整体人际意义

  • 标签: 多模态 人际意义 电影《简爱》
  • 简介:“撩”《说文》训“理也”,清代学者认为此“理”为“撩捋整理”之义,但缺少文献用例的证明。导致今天各辞书对“撩”的本义的设立不一致,对“撩理”一词的解释也模棱两可。通过梳理“撩”的词义引中系列、系联“撩”的同源词、考察“撩理”的佛经文献用例,以及考察“撩”与“料”的字际关系可以明确“撩”的本义和“撩理”一词的意义

  • 标签: 撩理 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