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宁波市为例,考察外来在经济发达城市中的语言生活状况。通过对外来自身的语言状态分析,了解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家乡(老家)话、本地(生活地)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分析其语言变化、语言状况与当地语言之间的相互融合情况,以给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经济发达城市 外来人口语言生活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 简介:文章回忆了《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编纂过程,认识到编纂词典是一项继承和发展的事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研究。而笔者最新主编的《新华外来词词典》在百科型、知识型、研究型方面有所创新,并将字母词作为特殊的成员收录。在编纂该词典过程中尤其体会到确定日语来源外来词的不易与艰辛。

  • 标签: 外来词词典 辞书 创新 日语来源外来词 字母词
  • 简介:汉语固有词语从中古就开始从梵语吸收佛教意义,到近现代从英语、日语等外语中吸收新的义项,这表明汉外语言接触中,除了不断吸收外来词,汉语的一些固有词语也在吸收对应的外语词的义项,从而使汉语词语增添了新的义项,丰富了汉语的词义系统。

  • 标签: 语言接触 词义 外来义项
  • 简介:本文收集大量的香港方言外来词语言材料,并对香港方言的外来词进行“三维”比较研究:第一,跟外语(主要是英语)比较,目的是考察其来源及其汉语化的进程;第二,跟上海方言进行纵向比较,重点是比较两个不同方言在外来词引进方面的区别;第三,跟普通话进行横向比较,主要是观察香港方言外来词的特点及其特殊的走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香港方言外来词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外来词的类型归纳出“全部音译词”“音意半译词”“音译添意词”“音意兼译词”“汉外混合词”以及“借形词”“意译词”和“直译词”等八种类型,并且提出“广义外来词”和“狭义外来词”两个基本概念。

  • 标签: 香港方言 广义外来词 狭义外来词
  • 简介:外来字母是现代汉字系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字使用现象.因其出现的时间不长,在使用上又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对外来字母的规范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首先规定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参考现代汉字规范的"定形、定音、定量、定序"四个方面,提出外来字母的规范方法.并进而提出利用现代汉语语料库方法进行规范的设想.

  • 标签: 现代汉字 外来字母 规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仿译引进外来构词词缀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类后缀"门"则是通过仿译英语词缀"-gate"进入汉语的。我们对类词缀"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类词缀"门"的词缀化过程体现了主观化,其形式与语义重新配置,产生主观化了的多项含义。类词缀"门"多在新闻报道中使用,形成独特的语篇语义特征,其主观性主要表现为说话人采用了"我们"的主观视角,表达了强烈不快的情感,传递了对所述事件的否定认识。

  • 标签: 类词缀“门” 词缀化 主观化 主观性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外来词引入的理据。对外来词引入的传统解释一般局限于概念表达层面,但我们发现外来词的引入有时不是因为相关的概念表达式缺乏,而是因为与该概念有关的其他语义潜势无法传递。一些外来词虽然概念意义和本土词基本相同,但它却能生成出本土词没有的意义潜势,丰富、细化语义表达。因此,外来词与本土词形成了语义互补关系。“粉丝”和“迷”的对比研究表明,认知语义学有关意义潜势的理论能更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 标签: 语义互补 意义潜势 意义细化
  • 简介:本文以合肥、南京和北京的语言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居民的语言适应行为及其特点进行全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都存在语言适应行为。这种适应行为体现在宏观语码的选用和微观语言变项的使用方面,其总特点是"趋高避低"。这种"趋高避低"的行为对普通话和方言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它会使两个系统中高声望变式逐步扩大使用空间,低声望变式逐渐衰减直到彻底消失。

  • 标签: 城市化 语言适应行为 语言使用 语言变化
  • 简介: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荚译是个恼人的老问题。本文试图摆脱传统汉英词典的框架,以《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2000年光盘2.5版)为语料库,分析其所收录之汉语外来词,并藉此第一手资料,论证文化特色词的英译,首先是要找出英语里现成的词。若无,或现有的不合时宜,则以拼音、定语修饰、借译等方法为英语造新词。英语词汇广纳百川,目前汉语又广为世人所学习,我们应趁此良机,丰富英语里的汉语外来词。未来汉英词典在文化特色词的处理上也可依此为借鉴。

  • 标签: 文化特色词 词典语料库 借词 汉译英 汉英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