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 标签: 鲁迅 文化批判 关系
  • 简介:《萌芽月刊》是革命文学的策源地之一,也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是1930年代鲁迅与新月派交锋的主战场。鲁迅的许多战斗名篇都发表于《萌芽》,他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文艺理论见解和翻译也见诸于《萌芽》,《萌芽》因鲁迅的加盟而灼灼其华,熠熠生光。

  • 标签: 鲁迅 《萌芽月刊》 关系
  • 简介:《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 标签: 鲁迅 《学衡》 关系
  • 简介: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尖锐批评过刘勰因笃守儒家"诗教"而形成的保守的封建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在中尖锐地批评过刘勰神秘主义的文学起源论;在一文中分析过刘勰"杂拌儿"式的思想体系.但是鲁迅仍然充分肯定了的重大贡献:"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则",并在若干具体问题上进一步发挥了刘勰的精彩论述.

  • 标签: 鲁迅 刘勰 《文心雕塑龙》 封建功利主义 文学思想
  • 简介:文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文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文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文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 标签: 鲁迅 “立人”思想 文学创作 文学思想 西方文化思想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民众文艺周刊》在邵飘萍的报刊改革下成为当时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历史记录,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参与了其编辑工作,并“通读”、“校阅”稿件至16期。鲁迅在《民众文艺周刊》发表杂文七篇,译文三篇,杂文内容包含称颂革命先驱,同情底层民众,抨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暴行和反动文人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并且有形象性、融理于情的文学特征。《民众文艺周刊》记录了鲁迅的抗争,也促成了鲁迅杂文思想和艺术的发展。

  • 标签: 鲁迅 《民众文艺周刊》 关系
  • 简介:鲁迅“立人”思想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启人智”思想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在当代语境下仍然具有相当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挖掘鲁迅话语的文化意义无疑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 标签: 鲁迅话语 教育理念 社会价值
  • 简介: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 标签: 鲁迅 儒家文化 历史语境 整体批判 文化抉择
  • 简介:本文以鲁迅研究领域中权威工具书、高校教材、学术专著等大量事实为依据,做出“鲁迅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是一个‘盲区'”的论断,概括分析了“盲区”的存在模式、延续时间、存在层次、范围和形成原因.呼吁重视对鲁迅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

  • 标签: 鲁迅研究 批评理论研究 盲区
  • 简介:乡土情结是鲁迅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少年时期在故土遭受的痛苦经历导致了鲁迅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对血亲和“家”的思念源于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而对故土的批判、对乡民的启蒙则是鲁迅集体无意识的超越;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不断冲击着鲁迅的心灵,富国强民、启蒙救亡的新思潮强烈影响着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对峙使他倍感生存环境的挤压与拒斥,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和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与超越作为主观内因促进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初萌生,而社会历史变革的陶铸、时代思潮的熏染与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则作为客观外因导致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终形成与成熟。

  • 标签: 鲁迅 乡土情结 主观成因 客观成因
  • 简介: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是近些年来对鲁迅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其作品中叙事者"我"与作品人物之间构成了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既是处理小说中不同声音的方式,也使小说中个体主体性特征及其矛盾性得以呈现.

  • 标签: 鲁迅 | 复调性
  • 简介:新乡土文学作家以理性的目光对乡土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和审美思考。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他们都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流弊对乡村人精神的腐蚀和束缚;同时,来自民间的礼俗人伦又给予了乡村人坚强生存的生命力和安全感。这两种不同文化对国民性的塑造作用,在鲁迅的乡土文学中就已有呈现。可见,新乡土作家正是沿着鲁迅所开辟的国民性批判的道路,继续深入地文化思考。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新乡土小说对于地域文化的描绘、悲壮美学风格的追寻,以及具体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受到鲁迅乡土文学的启迪。

  • 标签: 鲁迅 新乡土文学 关系
  • 简介: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3次嬗变:晚清时期他坚持归化翻译,用意译法;在五四时期转为直译;在20世纪30年代他主要以硬译法来开展翻译活动。通过引入文化研究中自我/他者概念分析其翻译思想嬗变历程,可以发现一个译者的逐渐自我他者化。而其自我他者化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做出的身份选择的结果,其变化的翻译观是为其文化身份建构服务的。

  • 标签: 鲁迅 翻译思想嬗变 意译 直译 文化身份
  • 简介: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 标签: 鲁迅 研究 “为人生”
  • 简介: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 标签: 鲁迅 研究 “为人生”
  • 简介:鲁迅是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制高点,青少年学习他的作品意义重大。语文教师在承担"普及鲁迅"任务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鲁迅鲁迅作品的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完善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加强与鲁迅研究者的合作丰富鲁迅作品的传播方式。

  • 标签: 鲁迅作品 教学 建议
  • 简介: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 标签: 周氏家族 家庭变故 求索精神
  • 简介:在后革命时代,张广天的"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并未彻底告别革命,而是在"人民戏剧"、"人民美学"的指引下,以"民谣清唱"的形式和接续文革样板戏的人物塑造方式重构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集体性鲁迅形象。这样的鲁迅形象重构方式在后革命文化语境中独树一帜,一方面张广天力图恢复一个"公共领域"里的鲁迅形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鲁迅形象传递其剧作的民众思想以及其对当下解构鲁迅、怀疑鲁迅的不满。

  • 标签: 鲁迅 《鲁迅先生》 张广天 后革命时代
  • 简介:《十字街头》是“左联”机关刊物之一,鲁迅参与了主编工作,并在刊物发表诗、杂文、通信等计11篇。鲁迅以《十字街头》为阵地,抨击国民党对日不抵抗政策,揭露其派系斗争和奴化教育政策,批评明显倾向国民党统治的文人、政客,扶植革命文学青年,给予《十字街头》这一刊物以战斗的生命。

  • 标签: 鲁迅 《十字街头》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