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老子》关于生死观的论述,凝聚了老子对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次思考。今天,我们反观其生死观有助于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同时丰富生命的意义。

  • 标签: 生命观 欲望观 处世观 死亡观
  • 简介:《道德经》既是老子的哲学著作,又是其美学著作。书中老子提出了以"道"主宰天下万物本源的宇宙生成论。"道"的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道法自然","道"依据自身的规律运行和发展,"纯朴之美"、"虚静柔弱之美"乃是事物自然状态下的美,和"道性"如出一辙,"道法自然"乃是老子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

  • 标签: 美学思想 根源 道法自然
  • 简介: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包含处下守柔、知足去欲和不敢为天下先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功遂身退、为而不争、以退为进、以“不争”来争.作为传统的为人之道和处世哲学,它对国人谦退忍让、知足常乐、礼贤下士等传统美德的形成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作为包含着辩证思想的智慧谋略,它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当代人消除精神压力、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老子 不争哲学思想 处下守柔 知足去欲 不敢为天下先
  • 简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套以“无为”为核心理念,包括主要措施和管理方式等内容的完整的社会管理思想,这套思想体系具有重大的学术和理论意义,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的思想和学术发展,也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发展极具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 标签: 老子 无为思想 社会管理
  • 简介:"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无为"思想,是全面理解道家学说的关键所在.简单地把"无为"理解为不作为或不妄为都不够准确,都不能准确掌握"无为"思想的全部内涵."无为"思想是老子在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针对礼制而提出的."无为"是以有为为前提,是通过有为未达到"无为".

  • 标签: 老子 治国方针 "无为" 道的法则 对立统一
  • 简介: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要修身成圣就必须以道为师.以道为师就是取法道之德性。老子指明了天地之无为而化生万物、江海之谦下和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特性类似道之德性,并将以上几种道之德性归结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 标签: 老子 修身 圣人
  • 简介: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弊端,探索老子哲学思想与高校学生管理相结合的路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局面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

  • 标签: 老子 学生管理 模式 创新
  • 简介:以广义的文化概念来看,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从近现代走向后现代.比照现代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生成的、整体的思想,会发现有许多契合之处.文中特别把分形理论中"空集"的概念与老子的有关思想进行比较,认为我们传统文化中具有后现代生成论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与智慧,只要正确地研究、继承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把握现在,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将是与后现代文化最为契合的民族文化.

  • 标签: 复杂性科学 分形理论 空集 老子 生成论
  • 简介:一部五千多字的《老子》,体大虑周又字夹风霜,作为道家思想核心的“无为”,一直以来对它的解释大多只周旋在“因任自然”、“不所妄为”的表象上,而忽略了老子背后真正的含义,舍本逐末.本章重新对无为的定义即不要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作为;无为的条件——顺自然、适度、清静而为;无为的目的对《老子》中的“无为”做出新解,试图从更深层去挖掘《老子》“无为”真正积极的内涵——无不为.

  • 标签: 《老子》 老子 无为 无不为
  • 简介: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处处闪现着老子的思想与智慧。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用浅显直白的文字从正面探讨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

  •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知人 知己 自强
  • 简介:老子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虽为古代治国良方,但若在今天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中运用恰当,对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故广大班主任应认真吸取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管理成果,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 标签: 无为而治 班主任 班级管理
  • 简介:“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念。但是,由于“道”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多义性,使得《老子》之学异见叠出,众说纷纭。因此,本文试从《周秦道论发微》一书引起的诠释问题来说明认识《老子》思想诠释基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巫史文化的演进及先秦儒道的渊源来探讨道家这一思想基础的来源。这可以有助于在不同的状况下(如传统文献诠释的差异,以及新文本的出现时等)有一基本的思路来理解道家学说。

  • 标签: 《老子》 思想诠释 《周秦道论发微》 巫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