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糜,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取自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读农科,

  • 标签: 胡适 美国康乃尔大学 简介 著名学者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 简介:胡适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其中包括《诗经》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进步的或有科学价值的见解,也散布了一系列谬说。他研究《诗经》的错误方法,如今在我国学术界仍据优势。对他在《诗经》研究方面所散布的错论,择其至今尚有影响者,略加评析,很有必要。一胡适在“五四”运动前后,写文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俨然以“主将”自命:“且准

  • 标签: 朱庆余 诗古微 政治内容 姚际恒 学史 伐檀
  • 简介:陈丹青先生有一篇妙文,谈鲁迅之相貌:“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其实非常的摩登……”陈先生是画家,述人相貌可谓入骨。我有一册鲁迅先生的影集,时常翻阅,如睹其人。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听听鲁迅的声音,我想那声音应该沙哑而尖利,有一种绍兴官腔中少有的硬。凭空瞎猜,毕竟没有真听到过。

  • 标签: 声音 胡适 陈丹青 鲁迅 相貌 五四
  • 简介:近年来,我一直把“胡适和他的朋友们”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写了一些文章。但由于缺乏资料,始终没有涉及到毛子水先生,为此留下不小的遗憾。其实,在胡适的朋友中,毛子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早在五四时期,他就是胡适的学生,并与罗家伦、傅斯年等人一同创办了《新潮》杂志,成为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胡适在美国立下“遗嘱”,指定他与哈佛大学教授杨联升为“遗嘱”执行人;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后,他又为胡适写了感人至深的墓志铭……

  • 标签: 胡适 遗产 五四时期 《新潮》 50年代 思想启蒙
  • 简介: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曾写到他父亲的一个朋友-上海的张焕纶先生。张先生是提倡新教育最早的人,他自己办了一个梅溪书院,后来改为梅溪学堂。胡适的二哥三哥都在梅溪书院住过,所以胡适到了上海也就进了梅溪学堂。张先生去世22年之后,胡适在巴黎见着赵颂南先生,他是张先生的得意学生,受其感化最深。他说,张先生教人的宗旨只是一句话:千万不要仅仅做个自了汉。

  • 标签: 胡适 上海 书院
  • 简介: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一位同学提出抗议:“胡先生,我觉得白话文不好,语言不精炼。要是打电报的话,用字多,花钱多。”

  • 标签: 胡适 白话文 颂扬
  • 简介:摘要:胡适“改良八事”中的 “不用典”,从提出之日起就备受争议。时隔百年,从现代视野去考察,必将会有新的发现。本文从“不用典”的提出,回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不用典”提出的深层原因。并重点分析脱掉文学革命的外衣,以今日之眼光看待“不用典”,其中的哪些方面还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 标签: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不用典
  • 简介:<正>关于孔子学说的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在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斗争中扮演的确切角色和所起作用,它和它以前的社会、哲学思想的沿革变迁关系等问题,仍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和疑问。五四前夕回国的胡适,恰好遇上否定一切权威的社会大运动,他在留学期间接触的西方文化知识和研

  • 标签: 胡适 东西方文化 孔子之儒 犹太民族 殷遗民 儒学
  • 简介:<正>五四时期的“道德革命”,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特定产物。它和“文学革命”一起,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然而,颇为奇怪的是,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胡适,虽高扬“文学革命”(如1918年4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却从未直接提过“道德革命”的口号。尽管胡适确曾尖锐地批判过封建礼教和宗法伦理,提倡国民人格的变革和人生观的更新,对抗新保守主义(梁漱溟、张君励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复归论”,但反对将“道德革命”和“社会根本改造”相联系,力图将“道德革命”纳入他的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思想轨道,这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其他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说明,面临五四时期新旧道德的激烈冲突,胡适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心态和思想倾向,从一重要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追求,值得我们作些剖析和反省。

  • 标签: 道德革命 胡适与五四 实验主义 健全的个人主义 五四时期 李大钊
  • 简介: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者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对顾颉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 标签: 顾颉刚 胡适 科学的方法 研究者 眼光 材料
  • 简介:伍叔傥(1897—1966),名傲,又名倜,浙江温州瑞安人,是胡适的学生辈。胡适留学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时,伍叔傥才人校不久,是文科中国文学系一年级新生。那时候,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校园风气顿时一新。胡适扯起“文学改彭大旗,从者甚众,连一心向旧学的傅斯年也跑到他这边来了然而,伍叔傥却不为所动,只“五体投地”地佩服刘师培。

  • 标签: 胡适 中国文学 一年级新生 大学教授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 简介:胡适在老子、安吉尔和杜威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和平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力"为核心,强调通过力的培育、组织和运用来造福社会.造因论和和平渐进的改革是胡适以和平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案.胡适和平主义的社会改造方案最终归于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和平主义不能为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答案,在学理上也失之于简单.

  • 标签: 胡适 和平主义 造因论 社会改革
  • 简介:胡适幼年丧父,母亲勤俭持家,对他影响很深。“先母于日用出入。虽一块豆腐之细,皆令适登记,俟诸兄归时,令检阅之。”正是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胡适一生无论落魄还是得意,始终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 标签: 胡适 节俭 慷慨 勤俭持家 言传身教 母亲
  • 简介: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众人皆知。虽然也有不少科学史家对于牛顿因苹果砸在头上而悟出万有引力表示怀疑,但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这就不好深究了。历史上许多传闻也多半如此,铁板钉钉的事情有时经不住穷根究底。人们往往以讹传讹,把想象的幻影当作历史的真相,这当然也是很有趣味的现象。

  • 标签: 故事 苹果 胡适 万有引力 科学史家 牛顿
  • 简介:周汝昌先生直接承袭和充分发展胡适红学观念,将“写实自传说”、“高鹗伪续论”和“脂本真本观”作为三大主题贯穿于自己的红学研究体系;而对于胡适红学观念中的某些“合理内核”,则不仅不予重视,反而遭到他的严厉批判乃至彻底否定。从而使其红学思想显示出极端的荒谬性和非科学性特征。

  • 标签: 周汝昌 胡适红学观念 忠实传人
  • 简介:胡适推广白话文是不遗余力的。他曾经为白话文写过一首打油诗:“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本来同一字,声音少许变了。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 标签: 白话文 推广 胡适 古人 打油诗 雅俗
  • 简介:胡适档案名号——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祖籍——安徽绩溪人出生日——1891年12月17日逝世日——1962年2月24日职业——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 标签: 胡适 历史学家 文学家 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