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不同历史特征和文化风格的造像体系。上古造像集巫、礼、俗于一体,表达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敬畏;周公制礼后,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造像中礼制因素凸显;春秋战国承西周之制,造像更为自然生动;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制初建,儒家一尊地位确立,人民生活安康,与之对应,造像则表现为恢弘雄壮,儒家礼制,飞升求仙等;魏晋南北朝,由印度传来的佛教及造像渐兴,佛教造像通过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而实现中国化,其规整的造像体系,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宗教特点得以不断完善发展。至此,中国造像所有类型、典型特征和影响因素皆已齐备,体系架构基本完成。本文冀图通过研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中国造像及其文化发展,探索内在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规律,以发现社会思想的变迁与造像发展的交互影响关系。

  • 标签: 造像 文化 礼制 宗教
  • 简介: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了一批毁坏的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断茬面新旧不一,证明经历过多次破坏.关于这批造像毁坏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北周武帝、宋徽宗、隋末义军、宋金战争、地震所致.经过多方面分析就会发现,北周武帝与唐武宗的废佛运动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 标签: 青州 龙兴寺 造像 毁坏 原因
  • 简介:《百蛮遵道》石刻分别位于昭平县城西北6.5公里的桂江铜盆峡西岸和与之相距70公里的钟山县英家镇思勤江故道旁,同属西江流域的桂江水系。通过对"百蛮遵道"石刻历史背景的梳理,指出桂江流域各民族间不断迁徙、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共生共长的历史轨迹,认为它们是明代中央朝廷与瑶、壮等少数民族关系以及各民族交往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南岭民族走廊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明代少数民族反抗朝廷统治斗争史的珍贵资料。

  • 标签: 《百蛮遵道》 桂江流域 社会环境 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