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代中前期武进蒋氏家族诗学可称繁盛,从蒋金式、蒋鸿翮到杨伦,诗家学绵延百余年不衰,且贡献出《诗镜铨》这样影响巨大的诗注本。勾勒出蒋氏家族诗学的传承链条,厘清其继承和发展情况,可以例证清代社诗学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家族传承。

  • 标签: 蒋氏家族 杨伦 杜诗学 家学传承
  • 简介:明末清初诗学者的占籍多集中在江南地区。这一时期诗学者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紧密频繁。已经形成了一个互通声气、彼此对话的学术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处于顶端的学者同时也是该时期学术史上领袖群伦的人物,明末清初诗学正是以他们为中枢发射光芒。

  • 标签: 杜诗学者 地域 交游 群体特质
  • 简介:比较文学领域的泰斗叶维廉先生的《中国诗学》,无论在大陆还是在海外.都已成为普及性的经典读本。本书在1992年三联版《中国诗学》基础上进行了增订,新收入了叶维廉先生的序言、三篇最新诗论文章。叶维廉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涛学、比较文学、中西比较诗学的贡献至今无人能企及。他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评论,也是分析入微.发人深思.极富创意。

  • 标签: 《中国诗学》 中国现代诗歌 叶维廉 文学领域 道家美学 比较文学
  • 简介:诗学》是欧洲文艺理论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文艺的本质及创作规律的著作。它是亚里斯多德大约在公元前三百三十五年在雅典吕刻翁学院讲孚期间的讲稿。亚里斯多德死后,他的再传弟子的后人,

  • 标签: 《诗学》 再传弟子 理论史 现实生活 创作规律 实体学说
  • 简介: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赋诗言志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 标签: 盂子 《诗经》 诗论
  • 简介:认知诗学是20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诗学流派,是西方诗学的新生儿。在西方诗学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潜藏着一条逐步深化的世俗化的线索,本文探讨认知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承继关系,认为认知诗学的兴起进一步推进了西方诗学的世俗化趋势。

  • 标签: 西方诗学 认知诗学 世俗化
  • 简介:一、中国诗学的历史发展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就向人类贡献了他的《诗学》。这是一本关于史诗和悲剧、喜剧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和文学艺术理论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它讨论了“关于诗的艺术本身,它的种类,各种类的特殊功能,各种类有多少成分,这些成分是什么性质,诗要写得好,情节应如何安排,以及这个研究所有的其他问题”①。这就是说,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时代中期,孟子、庄子生活的那个世纪里(孟子约前390—前305,庄子约前366—286),西方就有了对诗的本体进行

  • 标签: 中国诗学 诗学体系 儒家诗教 严羽 宇宙意识 诗歌观念
  • 简介:胡风的诗学思想是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诗与人生的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其诗学的重心,是其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体现,是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主客体相生相克观点构成其创作论,在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上,他认为着眼点首先是创作主体,但人生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历史、社会、人民,故诗人的创作亦然.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客观或主观公式主义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胡风的诗学主体即诗化人生哲学和创作过程的主体论审美心理学,其关于诗的题材、技巧、接受遗产、形象、语言、风格均是围绕它们展开.

  • 标签: 胡风 诗学思想 主体论 审美心理学 主体 客体
  • 简介:郑板桥论诗强调诗歌要与社稷民生有关,紧贴现实,关注民生痛痒,持一种功利主义的诗歌观念.因而在他看来,诗人要有'以天地万物为心'的性情.为了表达这种性情,为诗当求不墨守成规,自立门户,自出己意.

  • 标签: 郑板桥 诗论 现实性 性情
  • 简介:<正>有清一代,满族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象曹雪芹这样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典范人物,以《红楼梦》倾倒一代又一代各民族读者,而且留下了丰富的诗学遗产。由诗论、词论、赋论、戏曲论、散文论、小说论、翻译论等构成的绚丽多彩的清代满族诗学,其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少数民族诗学史上均属罕见,某些方面甚至攀跃上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古典诗学顶峰。学习研究我国古典诗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诗学,不能不充分重视满族诗学,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 标签: 清代满族 诗学发展 子弟书 少数民族诗学 《红楼梦》 纳兰性德
  • 简介:周济是清代常州词学的中坚力量,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作为一位经世学者,他主张诗歌要关注世事,反映民生疾苦,提出诗歌应该具备化下讽上的诗教作用和存人存史的诗史作用。他认为诗人的才情与学问对诗歌创作影响重大。强调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有创新。

  • 标签: 周济 诗学思想 经世致用 才情学问 复古创新
  • 简介:<正>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阔一些,就会发现他在三十年代还是一位杰出的诗歌评论家。虽然他对自己的诗学观没有系统的表述,缺少集中的阐发,但从他大量的诗歌评论中,我们仍可窥见他独特的诗学观:(一)诗学基础论。他为什么写诗歌评论?他关注诗歌的原动力是什么?他说:“因为我活到这个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那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对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

  • 标签: 沈从文 诗学观 诗歌评论 中国新诗 诗歌鉴赏 诗歌本体
  • 简介:本文认为以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为代表的文化哲学为文化诗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落脚点,因为无论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巴赫金的文化诗学还是国内的文化诗学,其共同的、最终的追求都是人类意识的成长与人性的发展和完善,而这一点正是文化哲学所集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诗学的哲学精神和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两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阐述。

  • 标签: 文化诗学 文化哲学 新历史主义 巴赫金
  • 简介:<正>1《论文字学》中,德里达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是打破西方哲学或科学理论的形而上学传统。这是因为在概念中兜圈子的抽象思维,无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必然是以思想、言语、文字的秩序排定,故而背后总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作祟。这便是理论的一般倾向,何以总是具有封闭性的原因。但是,在文学,特别是诗的文字中,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突破,则往往具有出人意表的好效果。他提到本世纪美国的意想派诗学,认为它是东方文化.具体地说是汉字文化,在西方逻各斯中心的思想传统中,撕开的第一个裂口:“这就是费诺罗萨的著作的意义,他对庞德与其诗学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这一无以缩减的意象的诗学,有如马拉美的诗学,最先打破了最为坚固的‘西方’传统。中国表意文字赋予庞德的文字的那种瑰奇想象,因此是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有关汉字的非逻各斯中心的特征,以及此一特

  • 标签: 诗学 解构批评
  • 简介:表征的观看与现实的观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观看行为”、“观看方式”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使得“表征的观看”必然地走向“观看的诗学”。观看何以发生?观看怎样进行?观看如何利用“视框”的限制创造新奇的效果?如何克服“视框”的局限“看见”到更多?甚至还有对于观者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像艺术家一样观看?这些构成了观看的诗学所关注的问题。从逻辑上,可将之描述为“视知觉的完形”、“纯粹的凝视”和“观看的症候”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 标签: 观看 诗学 视知觉的完形 纯粹的凝视 观看的症候
  • 简介:目前,中国的比较诗学研究仍然止步在中西两点一线的平衡线上进行学术探索,从文学文化的各个领域内建构"中西中心主义"学术研究范式的成规式论述,虽然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执著于跨越性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凝固了我们的思维。从长远来看,这难以在比较诗学领域内取得突

  • 标签: 西方诗学 梵语诗学 话语建构 文学研究范式 解读 场域
  • 简介:摘要人们在论及孟子诗学在汉代的影响时,往往仅从诗学发展角度来探讨其影响。然而通过对赵岐的《孟子章句》中的章指设置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可见,《孟子章句》的整体设置与孟子的“以意逆志”思想存在着密切关联。这不仅反映了孟子诗学观点在汉代影响之广泛而深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篇章设置的深层原因。

  • 标签: 《孟子章句》 以意逆志 诗学
  • 简介:吕进先生是我敬重的中国诗评家,我是2007年10月在第二届东南亚诗人大会上认识他的。那次会议在广东韶关举行,吕进先生为会议提供了论文《东南亚诗歌:本土与母土》。他写道:"东南亚是华文诗歌正在成熟的一个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蕉风与华韵的交融富有艺术魅力。"在会议的闭幕式上,他又受邀为会议做学术总结。

  • 标签: 吕进 诗学 华文诗歌 2007年 东南亚 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