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都市大众"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兴产物,"大众"成为了19世纪代表作家的重点关注对象。从本雅明的理论出发,从四个方面阐述本雅明对"都市大众"的理解:都市大众形象、工业化劳动与都市大众的关系、商品拜物教与都市大众的关系以及"人群中的人"与"游荡者"之间的区别。

  • 标签: 都市大众 工业化劳动 商品拜物教
  • 简介:本雅明的美学概念aura,国内已有多种译法,多从"光"的角度来译,譬如最近甚为流行的"光晕"。但若以德语工具书词条(耶格尔和蒂德曼)、古罗马经典作家用语(贺拉斯和维吉尔)、本雅明同时代作家用词(沃尔夫斯凯尔和施坦纳)这三方面的文献为基础,则可自"气"的角度来译aura,译作"霞气"。

  • 标签: 霞气 本雅明 翻译 美学
  • 简介:本雅明对俄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俄国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和评论,二是通过访问莫斯科,对革命烈火中的苏联的认识。其间他与俄国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在著述中给予这种倾向以暧昧的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深刻而复杂的艺术观与历史观。

  • 标签: 本雅明 西方马克思主义 俄国保守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斯科夫
  • 简介:讲故事以灵感的迸发为创作源泉,以神话和童话为主要形式,用回忆的方式重构文本,由多种声音合成,却仍完整保留其独特的声音。工业技术时代消解了讲故事的艺术,在当下,仍应为让艺术品重获本真内在性而努力。

  • 标签: 本雅明 讲故事 艺术性
  • 简介: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德籍犹太人,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曾被誉为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但是这些荣誉对他本人说未免有些姗姗来迟,正如古人常常感叹的那样:“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诗人)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本雅明生前默默无闻,直到死后的第15个年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多诺编辑出版了本雅明的文集之后,他才名声大噪。在西方的精神生活中激起了久久的“本雅明复兴”。时至今日,其艺术理论漂洋过海登陆中国,在中国兴起研究本雅明的热潮,出现了大量的译著、学术专著和理论文章。本文试图在其众多理论话语中,对其著名的“艺术生产”理论作简要的分析与评价。

  • 标签: 理论述评 瓦尔特·本雅明艺术 生产理论
  • 简介:“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 标签: 本雅明 追忆 历史 节日 荷尔德林 现代性
  • 简介: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提出了一种“纯语言”的翻译观,这种翻译观看似“狰狞”,因为它放逐了“读者”(接受者)与“交流”,甚至放逐了“意义”。理论上它是一种“和谐”的翻译观。在纯语言这一“和谐、圆满的领域”的观照之下,原作与译作、忠实与自由这两对以往总是争吵不休、相互对立的概念也和谐地统一起来。本雅明这种“纯语言”的翻译观在更多的层面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翻译观,带有本雅明式的“弥赛亚”救世精神。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 标签: 狰狞 和谐 纯语言 《译者的任务》
  • 简介:“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却略显苍白。本雅明认为,拯救异化的现代人,不是寄希望于未来,而是寄希望于“追忆”,追求过去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人紧密联系的美好关系。

  • 标签: 本雅明 追忆 现代性
  • 简介: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亦因其在翻译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被公认为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认为,翻译并非要向读者传达原文的含义,译文与原文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补充,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纯语言"。本文简要介绍了本雅明语言及翻译理论上的学术思想,从几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发现其纯粹的翻译思想能够解释翻译理论中的诸多争论,并达到和谐统一。

  • 标签: 本雅明 语言观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简介:自从摄影与电影技术出现后,现代艺术便进入图像纪元,在科学技术与影像艺术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方式与心理机制都发生了潜在的巨变。本雅明是最早探索影像技术与现代审美变革之间关系的美学家之一,他敏锐地发现:影像纪录技术抬升了艺术的认知功能,影响了现代艺术格局的整体变动;通过对边缘、微观事物的忠实记录,影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发挥激进的政治功能,突破腐旧意识形态的防线;而影像技术的机械复制性则有利于作品的流传与展览,将社会真相与先进文化意识展现给大众。

  • 标签: 影像艺术 艺术认知 纪实摄影 意识形态
  • 简介:本雅明是文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经久不衰的探讨对象。这个"最后的文人"的原创性思想,还在展示着不同寻常的魅力。本文以《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和《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两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开山之作为中心,讨论本雅明关于"后光晕时代"的艺术哲学。前者可被视为本雅明政治美学的代表作,后者则是他的艺术思想的总结。中国的本雅明研究中还有不少语焉不详之处、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因此存在厘正的必要。

  • 标签: 经典的忧郁 参与性的政治美学 可技术复制的艺术
  • 简介:本雅明哲学既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又是对救赎的诉求。他对于纯粹语言、经验、理念和政治弥赛亚主义历史哲学的论述,均为此目的确定一个认识论基础:回归真理,回归源始,或回归到主体间的非暴力和谐关系之中。因此,只有基于他的真理论,我们认识他的美学才是可能的。

  • 标签: 本雅明 真理 救赎 现代性
  • 简介: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题名有多种译法,应译为“技术可复制性时代的艺术作品”。此作原稿有三版,其唯一发表的是第二版的法译版。此版被大量地删减和篡改,反映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意图和派别分歧。多版之间的变化凸显了其修辞策略、叙述立场、价值取向与当时人事关系、政治利益之间的微妙关联,折射出了本雅明暧昧的创作态度。针对阿多诺的批评,本雅明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做出修改,这暴露出了其缺乏自信的犹豫。

  • 标签: 本雅明 机械复制 技术复制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版本 考辨
  • 简介: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 标签: 审美:反叛 救赎 乌托邦 弥赛亚 寓言 光环
  • 简介: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观和“灵韵”说对艺术创作、艺术传播和艺术欣赏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的传播方式经历了由手工模仿向机械复制的转变过程。当艺术品被大量复制后,依附于原作的“灵韵”或会若有似无地消逝。但复制技术使深藏于博物馆和个人书斋的精品得以广泛传播,缩短了高雅艺术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社会距离,改变了创作主体与欣赏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由传统向现代嬗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的大众化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需求。

  • 标签: 机械复制 艺术灵韵 大众化
  • 简介:成仿吾在《论译诗》中进一步提出了理想译诗的四要素,在中国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瓦尔特、本雅明在1923年的《译者的任务》提出译者的任务是在译语里激起原作的回声,为此,译者要找到的是体现在译语中的效果,即意向性,对后现代的结构主义以及翻译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二者翻译理论的相同之处,以及如何建构和对话多元文化时空的翻译理论。

  • 标签: 本雅明 成仿吾 翻译理论